(共12张PPT)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七子之歌》
《最后一次讲演》
1
2
导入
leading-in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1919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
1922年赴美国学习美术,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
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
鲜血和生命写完了个人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年47岁。
臧克家与闻一多先生
臧克家,诗人、学者。于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曾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二人相知之深。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时,闻一多先生替他出资印行诗集,并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80年代,为纪念老师闻一多先生,臧克家写下来这篇文章。诗人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凛然正气。
梳理全文思路
关注标题——“说”和“做”,快速阅读,找出文章中直接点明“说”和“做”特点的语句,快速全花过渡句,找出总结性语句,理清全文的行文脉络。
梳理全文思路
小组合作
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卓越”和作为民主战士“大勇”的形象?用表格形式呈现本文的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
结构 课文第1-7自然段 课文第8-20自然段
内容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为 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特征 说了就做,既说又做
具体表现 (三本书) (三件事)
目的 献身民主事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梳理全文思路
品味四字短语
圈点勾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四字短语,揣摩这些词语展现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特点,做好批注。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众物腾怨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 声震天地 昂首挺胸
热情澎湃
深宵灯火
气冲斗牛
长须飘飘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
——闻一多《静夜》
深宵灯火
你是一团火,
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
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
照明了古代;
歌舞和竞赛,
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
照亮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
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赞闻一多先生
气冲斗牛
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汪曾祺《修髯飘飘》
长须飘飘
红 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