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2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6 14:3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秋天
春天
冬天
夏天
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
1、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或阐述某一种道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点的 _______ 和阐明事理的 _______ 。
2、(1)说明方法:
(2)说明顺序:
(3)说明语言:
“说明文”知识回顾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准确、严谨;平实;生动
走近作者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蜚声国际科学界,曾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主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现在是什么季节?“谁”告诉你的呢?
次第绽放的花朵、
和煦的风儿、
归来的燕子……
文章中还有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整体感知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1.像文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 。
物候学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和“ 物候学”
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为什么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知识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形象,更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能否改变它们的顺序?
取决因素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纬度的差异
逻辑顺序
由 主要 到 次要
山下桃花盛开时
山上桃花含苞待放
想一想这是决定物候观测的哪个因素,你的依据是什么?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呢?顺序能否改变?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种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逻 辑 顺 序
由 重 到 轻
由 主 到 次
一、(1—3)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4—5) 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三、(6—10)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四、(11—12) 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把握说明结构,明确说明顺序
(自然现象)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
逻辑顺序
1.有感情地朗读1-3段,从语言的生动性角度来赏析1、2段。
(提示:抓修辞,抓用词,抓情感)
“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

示例: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
匿迹
2.速读4-5段,小组合作交流: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示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且将之与气象仪器相比,(1分)生动形象地突出说明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1分)
示例: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许多”是“很多”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1分)说明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并不是所有农谚。(1分)“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1分)
3.速览4-10段,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小组合作交流。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包含了什么物候知识?
古代农谚选粹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 谷雨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拾取前人智慧
武装自己大脑
繁盛伟大祖国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课后小点心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
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
2,沿海地区的春天要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答案(满分6分)
1.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2.不能,“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起限制作用(1分),说明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常常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