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伟大的悲剧》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伟大的悲剧》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6 18: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奥地利)
纵横密布的冰缝比暴风雪更恐怖。
这些冰缝深达千米,被称作“地狱之门”。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和干燥。
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极端最低气温曾达-93.2℃
全洲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
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1)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
南极的五大世界之最
(2)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冰盖面积达2700万立方公里,贮藏了世界总冰量的90%,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
(3)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内陆高原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极点的年降水量不到3毫米。
(4)世界上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年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最大风速达每秒80~100米。
(5)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000米,是其他大陆平均海拔的3倍。
在南极,致命的危险无处不在,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漠,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 那为什么人类一直以来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南极探险?
传记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传记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和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己记述的,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等;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的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传 记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
阅读指导:
浏览是非常实用的阅读方法,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进行浏览,每分钟不少于400字,一边浏览一边勾画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对主要情节有整体的把握。
本文约有4000字,请尽可能在10分钟内读完,并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了1912年(时间)斯科特一行五人(人物)到南极点(地点)去探险,却悲哀地发现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经过)最后一个个悲壮牺牲的事情。(结果)
用四字短语梳理脉络情节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二次浏览:
关注人物身份及探险时间和对应事件
姓名 身份
斯科特
鲍尔斯
威尔逊
埃文斯
奥茨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912. 1.16 白色 雪原 斯等发现自己晚到一个月
1.18
2.17
3.2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3.21 帐篷里
3.29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0.29 营地 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1.12 帐篷里
英国海军上校
身份不明
科学研究的博士
英国海军军士
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2.1.16 白色雪原 斯等发现自己晚到一个月
12.1.18 南极点 团队到达极点,沮丧并要作证
12.2.17 屠宰场地 埃文斯死去
12.3.2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12.3.21 帐篷里 无法离开帐篷
12.3.29 帐篷里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2.10.29 营地 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2.11.12 帐篷里 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理清故事情节
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何处?
关键词:失败、做证、死亡······
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圈画出能体现“悲”色彩的句子,进行品读。
1、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了。
2、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这些描写心情的语句,前后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五位勇士角逐失败后的极度沮丧和悲哀。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一行没能实现自己的追求,却还要为对手的成功作证,内心的悔恨和悲伤无以言表。
1、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没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 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2、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
3、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
4、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
5、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
6、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说:“我要到外边去走在,可能要多待一些时候。”
7、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
斯科特一行面对的是南极极度恶劣的天气、暴风雪,食物、燃料紧缺,最后只能悲哀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世人之悲
斯科特之旅是个悲剧,但却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它也是伟大的。他们的“伟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历尽艰险到达终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做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坦诚面对失败,具有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
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即使在一片阴森森的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威尔逊博士,在离死亡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继续科学观察,雪橇上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斯科特一行人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钦佩。
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而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
剩下的三人坚持到最后,选择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斯科特一行人超越私利,体现出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集体主义精神让所有人仰慕。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子,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地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斯科特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的爱的真情流露
事业伟大:要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
精神伟大:勇于探险、勇于献身,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人格伟大:为对手做证,坦诚面对失败,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和伟大胸怀。
态度伟大: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进行科学观察。
情感伟大:生命的最后一息惦记的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祖国和人民。
伟大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与否,而是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茨威格为什么要为失败者立传?
晚到南极,绝望而归(失败——作证之悲)
归途艰难,悲壮覆灭(死亡之悲)
魂留南极,世人敬仰(世人之悲)
勇于探索
坚毅执着
集体主义精神
诚信、绅士风度
团结协作
超越私利
献身科学
伟大的悲剧




文章通过对英国探险队斯科特队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了他们既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里根《真正的英雄》
探险家们······
这是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探险家们······
这是2002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探险家们······
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比较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本文体裁为传记,作者在创作时参考大量的原始文件资料,力求真实、细致地再现历史,在叙述和描写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是始终保持真实性。
《带上她的眼睛》是科幻小说,集科学与幻想为一体,加入大量大胆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