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赤壁赋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赤壁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1 17: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感悟自然
赤壁赋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苏轼的《赤壁赋》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出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全文表现了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咬文嚼字
1.字音
壬戌(rén xū) 属客(zhǔ) 冯虚(pínɡ) 桂棹(zhào) 枕藉(jiè)
袅袅(niǎo) 嫠妇(lí) 愀然(qiǎo) 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
酾酒(shī)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匏尊(páo)
2.通假字
举酒属客 “属”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
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通“溯”,逆水而上。
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举匏尊以相属 “尊”通“樽”,酒杯;“属“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星宿名;今义,西班牙一种著名的斗牛游戏。
白露横江 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5.词类活用
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吟诵)
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东下,东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舞,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哀吾生之须臾(为动用法,为……哀叹)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我的内心空而惆怅,思念着我心爱的人儿啊,她却在天的那一方。
剖析:渺渺:悠远的样子。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此句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那箫声呜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悠长宛转,像丝一般延绵不绝。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剖析:袅袅:指洞箫声婉转悠扬。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潜蛟:潜伏的蛟龙。嫠妇:寡妇。舞、泣:都是使动用法。此句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不消失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剖析:何羡:倒装,即“羡何”,指上文的“羡长江之无穷”。从此句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语段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至“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剖析: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客人认为即使是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于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2.“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剖析: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审美鉴赏
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
从贯穿全篇的思想内容看,《赤壁赋》反映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二是抓住时机欣赏大自然的江山风月。而主导思想乃偏重于后者。这两层意思都是从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诗生发出来的,这就不难看出苏轼的立足点和采取这种生活态度的原因。也许有的读者会说,《赤壁赋》中并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进步思想,不过主张“及时行乐”而已。这话当然不错。但在这篇赋中“及时行乐”的思想并未从文章正面反映出来,读者所感受到的乃是作者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该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尽管它是短暂的)环境里,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有一种魅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人流连忘返,不得不为之陶醉。这种沉浸于当前的适意的境界中的满足,正是苏轼一贯的生活态度。作者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并且那么坦荡、旷达,具有强烈的生活信念。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并没有脱离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而把理论的反复申述跟感情的起伏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观点具有形象性与感染力,并把读者带进一种颇有几分迷幻色彩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