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2.了解戚继光抗倭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明朝时期中国海洋状况如何?发展趋势又是怎样?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前106—前43)
明代航海家郑和
(1371—1433)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的奏疏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郑和其人
郑和下西洋
一
“身长九尺,腰大十围, 四岳俊而小 ”“ 齿若编贝 ”“ 声音洪亮 ”,而且“ 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
——《明史·郑和传》
姓名:原名马和,
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生活时代:明朝前期
籍贯:云南昆明昆阳
民族:回族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职业:太监、航海家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
郑和
(1371—1433)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何为“西洋”
郑和下西洋
一
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婆罗洲(即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婆罗洲(文莱)
东南亚
南亚
西亚
东非
西 洋
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目的。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3.“下西洋”目的
郑和下西洋
一
材料一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在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紵丝、瓷器等物。……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
——《瀛涯胜览》
材料研读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根本目的:
示中国富强
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条件。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4.“下西洋”条件
郑和下西洋
一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渐丰富。
材料三: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研读
经济基础:明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最根本条件)。
科技保障: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地理知识的丰富。
政府支持:明成祖鼎力支持。
郑和出众的个人能力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5.“下西洋”概况
郑和下西洋
一
分组活动,要求各小组确定小组发言人、记录人等。
(1)远航准备与应对组:
①船队出行需要准备的设备、物品,并说明用途。
②远航中的应对:船队如何编排队形、遇到恶劣天气或者海盗如何应对、食物补给困难如何解决等。
(2)远航概况与成果汇报组:
①船队航行时间、次数、人数、到达范围等。
②远航后的活动:船队进行了哪些活动?
课堂活动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船只多,联系不方便;
海盗/所到国家发生战乱;
船只进水/损坏等问题;
遇大雾迷失方向等
灯光、旗帜、声响等信号;
强大的军事(战船)
造船技术高超(水密隔舱)
导航技术高超等
远航准备与应对组
材料:郑和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
你认为在海上航行会遇到哪些问题?
应对方案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远航概况与成果汇报组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概况 特点
时间 1405—1433(28年)
次数 7
船数 200多艘(最多)
人数 27000多人(首次)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次数长
时间长
规模大
人数多
范围广
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6.“下西洋”意义
郑和下西洋
一
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材料研读
材料一: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 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他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
——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雄阔波澜巡万里
和平友好睦千邦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郑和是永远的和平使者。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也遇到了来自海洋的危机。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何为“倭寇”
戚继光抗倭
二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百姓仓皇出逃图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倭患加重原因
戚继光抗倭
二
国力强盛,海防力量强大
明朝初期
明朝中期
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推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
中国明代(郑和时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开,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英)李约瑟博士
“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3.戚继光其人
戚继光抗倭
二
姓名:戚继光
生活时代:明朝中期
籍贯:山东登州(今蓬莱)
民族:汉族
职业:军事家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
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后又在北方抗击鞑靼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还写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戚继光诗选
倭寇
日本
戚继光忧国忧民的情怀
戚继光
(1528—1588)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4.抗倭概况
戚继光抗倭
二
(1)第一阶段
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2)第二阶段
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自1559年至1566年,戚家军历13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69人,敌我伤亡比例30:1。
——《明朝那些事儿》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5.抗倭胜利原因
戚继光抗倭
二
材料一:(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材料二: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倭变事略》
结合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研读
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戚家军军纪严明,作战英勇
材料三: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史·戚继光传》
当地群众大力支持
戚继光个人军事指挥才能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戚继光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沿海地区的安定,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戚家军鸳鸯阵
知识拓展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
三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 的居住权,但澳门主权仍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 ,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填一填
澳门
守澳官
1.从16世纪开始,一些 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欧洲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下面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
B
1.某民间团体为纪念郑和下西洋,欲组织一艘航船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是( )
A.地中海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印度洋沿岸
A
甲: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乙: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3.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北地区遭到人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4.右图中的“平远台”是百姓为纪念戚继光抗倭
所建。戚继光主要在下列哪些省份进行抗倭( )
A.山东、江苏、浙江 B.江苏、福建、浙江
C.浙江、福建、广东 D.山东、福建、广东
D
C
5.1553年,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的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B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郑和其人
下西洋目的、条件
下西洋概况、意义
何为“倭寇”
倭患加重原因
戚继光其人
戚继光抗倭概况、胜利原因及评价
明朝的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葡萄牙攫取
澳门居住权
戚继光抗倭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沿海地区
何为“西洋”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广东澳门居住权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但44年后,明宪宗朱见深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并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
请查阅相关资料,思考明宪宗认为下西洋是一大“弊症”的原因?
南京·郑和墓
马来西亚郑和庙
印度尼西亚三宝庙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