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2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23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6 06: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表现,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数据图表与史料分析,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仔细观察这幅图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盛世滋生图》清代·徐扬
清乾隆年间苏州
工商业繁华景象
为什么清前期社会经济经能够在明末清初的战乱后迅速恢复?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清朝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清军入关初期的中国局势
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全国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全国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清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鼓励垦荒,减轻赋税,有利于农业恢复与发展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摊丁入亩”
取消收丁税,
进一步减轻
农民负担
延续重视农业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继续发展。
清政府颁布的
开荒执照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
清代开荒执照
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3.农业发展的表现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增。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数据来源: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至清乾隆
晚期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3.农业发展的表现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黄河筑堤图
靳辅(河道总督)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3.农业发展的表现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三省边防备览》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
——《甘薯录》
乾隆皇帝在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中起了巨大作用。他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在皇帝的劝谕下,川、楚、陕、皖、贵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
——摘自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新作物种植推广带来的改变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3.农业发展的表现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棉花
甘蔗
药材
茶叶
区域间作物的种植出现一定的分工
农业生产呈现
多样化面貌
(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清朝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如何呢?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手工业发展表现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1)丝织、棉织、印染、矿冶、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珐琅彩
制作珐琅彩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北京宫廷后,在皇帝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2013年乾隆死后使用
的“缂丝陀罗尼经被”
被拍出1.3亿天价
清代丝织已形成南京、苏州、杭州三大全国生产中心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
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1.手工业发展表现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乾隆十年奏准,江宁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七百八十名。苏州现设机六百六十三张,机匠一千九百三十二名。杭州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八百名。
——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
清代纺织图
规模大、人数多
分工明确,雇佣关系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业发展表现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烟数十里,
贾户数千家”
“十万烟火”,“甲于
天下”,“地值千金”
盛泽镇
苏州
汉口镇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商业发展表现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2)形成了一些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的
商帮,如:晋商、徽商。
“天下富家,积资满五十万以上,方居首等”,结果数来数去全国只有17家,其中“山西三姓,徽州两姓”。
——摘自赵跃飞《晋商史料与史料中的晋商》
晋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徽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贩卖粮食、
食盐、绸缎、
票号等
主要从事食盐、
典当、茶叶、木材、
粮食、布绸等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商业的发达
手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人口的增长

1.人口快速增长表现
乾隆时期,中国人口实现了突破性增长,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这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人口的增长

2.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年份 1651 1766 1812
耕地数(亩) 约2.9亿 约7.4亿 约7.9亿
人口数 约0.1亿 约2.1亿 约3.3亿
——资料来源:《续通志》《清实录》
(1)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人口的增长

2.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2)过度开垦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生态破坏。
为了减轻人口日益增加的地区压力,对森林覆盖的山地进行了堪称全国性的开垦,对丘陵和山地的开垦如此密集,以至于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的问题。
——摘自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不包括( )
A.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
B.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
C.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D.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中
D
1.使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A.明末大动荡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B.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C.推广高产作物的需要
D.垦荒政策的需要
A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3. 20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每天会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难离也得离,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那么,《走西口》主要描写的是哪一商帮的历史( )
A.徽商 B.晋商 C.鲁商 D.浙商
4.从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
B.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
C.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D.人口增长只有利没有弊
B
A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清朝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
清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业发展
农业
发展表现
手工业
发展表现
商业
发展表现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
表现
带来的问题
人口的增长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增
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传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形成了一些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的
商帮,如:晋商、徽商。
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
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课程导入
布置作业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知识讲解
乔治·马嘎尔尼(1737年—1806年),英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率领使团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于1793年抵达中国。 归国后,他在见闻著作中曾写道“清帝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他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请同学们查找资料,想一想,马嘎尔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