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后作业
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Cu-64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2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类的是( )
A.小苏打 B.石灰石 C.苛性钠 D.消石灰
2、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化学式、名称或俗称均正确的是( )
A.NaOH 苛性钠 B.CaCO3 熟石灰
C.Na2CO3 碳酸氢钠 D.NH4SO4 硫酸铵
3、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KNO3 B.NH4NO3 C.Ca3(PO4)2 D.CO(NH2)2
4、草木灰是一种农家肥,下列化肥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的是( )
A.NH4NO3 B.Ca3(PO4)2 C.KCl D.CO(NH2)2
5、下列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运用错误的是( )
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B.氯化铵和碱性的草木灰混合使用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食醋除去电水壶中的水垢
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金属表面涂油或刷漆的目的是隔绝氧气和水蒸气,防止腐蚀
B.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C.用酒精浸泡捣烂的某些植物的花瓣可自制酸碱指示剂
D.用肥皂水可以区别硬水和软水,用明矾净水即得软水
7、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B.盐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D.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8、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氮气充食品包装袋 B.洗涤剂去油污
C.铜片加入到稀盐酸中 D.用发酵粉制面包
9、以下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对酸的认识:①酸溶液中都存在H+②pH小于7的雨水为酸雨
B.对碱的认识:①碱溶液中都存在OH﹣②氨水可以作为氮肥使用
C.对盐的认识:①盐溶液都是中性的②盐类物质就是食盐可食用
D.对氧化物的认识:①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②氯酸钾是氧化物
10、分类、归纳等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归纳中正确的是( )
A.碱:熟石灰、纯碱 B.复合肥料:KNO3、CO(NH2)2
C.合金:焊锡、不锈钢 D.溶液:糖水、冰水
11、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食盐和稀醋酸 酚酞试液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分别取等量,加肥皂水
C 检验某固体是否为铵态氮肥 取样,加稀盐酸,闻气味
D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A.A B.B C.C D.D
12、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化学素养,下列对知识的整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安全 B化学与环保
①进入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②可以用手接触实验室中无毒的药品 ①保护水资源一一农业上禁止使用化肥与农药 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一尽量乘坐公交车或步行
C化学概念 D.化学中常见的“三”
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②纯水一定是软水,软水不一定是纯水 ①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一一原子、分子、离子 ②三种可加热仪器一一试管、量筒、烧杯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我们能为賴以生存的环境做些什么呢?可以将生活垃圾分类,把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别投入相应的垃圾箱。其实,还可以把厨余垃圾中的鲜垃圾用来制作“环保酵素”。
制作方法:按1:3:10的比例将红糖、鲜厨余(水果皮、菜叶等)、水混合装入桶中,盖盖发酵3个月,过滤出液体,得到环保酵素。
环保酵素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施用化学肥料是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的一种重要措施,但与此同时,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某资源环境学院研究人员分用1:250、1:500、1:750、1:1000的酵素液(每周施浇3次)对土壤中有机质等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
依据短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
(2)制作环保酵素,可以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去除固体杂质,最终得到液体。
(3)下列可用于制环保酵素的是______________;
A橘子皮 B发芽的马铃薯 C丢弃不用的菜叶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环保酵素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B施浇环保酵素到第7周,土壤改良效果最佳
C环保酵素浓度越大,土壤改良效果越好
14、认识酸、碱、盐的性质
如图表示的是几种常见酸、碱和盐的关系图,相邻的两种物质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1)检验反应①中生成的气体时可以将______放在试管口;
(2)反应②中没有明显现象,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溶液仍为无色,此现象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的原因______。
(3)反应③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写出一种符合图中关系的物质X的化学式______。
15、“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下图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捕捉”CO2流程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1)氢氧化钠溶液喷成雾状的目的是_______。
(2)在实验室实现操作a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
(3)上述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4)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主要物质有水、CaO、_______(填写化学式)。
(5)若将5.6tCaO投入沉淀池,理论上最多可制得沉淀的质量为_____吨。
16、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有______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提出问题2】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
(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2)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______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______。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______(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与评价】(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17、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监测到一湿法冶铜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和硫酸铜两种污染物,为测定该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含量,给冶铜厂处理废水提供参考,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废水3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沉淀质量与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请计算: 300g该废水中所含硫酸铜的质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2分)
1、A 2、A 3、A 4、A 5、B 6、D 7、C 8、D 9、B 10、C 11、B 12、C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3、答案:(1)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 (写其中一条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 过滤 (3) ABC (4) AB
14、答案:(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2)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反应后,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
(4)CaCl2(合理即可)
15、答案:(1)增大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过滤 (3)置换反应 (4)NaOH (5)10
16、答案:【实验探究1】气泡产生
【实验探究2】白色沉淀 氢氧化钠(或NaOH )
【实验结论】部分
【反思与评价】CO2+2NaOH=Na2CO3+H2O 不可行
17、解:(1)由图可知,该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是4.9 g,即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为4.9 g;
解:设该废水中含硫酸铜的质量为x。
x=8 g
答:该废水中含硫酸铜的质量为8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