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前方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前方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1 17: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乡关何处
前 方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这幅摄影作品中呈现的是一辆颠簸于旅途的老汽车中一位男子手托下巴、眼望车窗外、神色惶惑茫然的画面。作家目睹这幅作品,生发对人生、对家园的无限遐思,表达自己对人生、对家园的独特思考。先是从具体生活的层面探讨了人离家远行的种种原因,然后从精神领域这个层面分析了“前方”对人的召唤,进而分析人的种种悲剧命运,揭示出人生都是苦旅,人都是苦旅者的本质。
咬文嚼字
1.字音
撼动(hàn)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惑(huánɡ) 温馨(xīn)
按捺不住(nà)
2.多音字
3.形近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剖析:首先,因为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而且富有刺激性,它能够开阔视野,发展壮大自己,使人“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其次,为了摆脱家的压迫与束缚,出于无奈而被迫离家;再者,为了追求理想,寻找精神的栖息地,人们总是受着不确定的前方、未来的呼唤与鼓舞,克制不住地有一种离家探索的欲望。
2.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剖析: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因此,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3.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剖析:那是因为,就人的精神而言,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一方面,人生旅途上充满了劳累、困顿、坎坷;另一方面,即使是舒适安逸的生活,人因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寻找着精神的家园,却又总不能实现这一理想,人实质上是在精神旅途上不能停止奔波的旅人,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二、重点语段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至“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剖析:这一段先点明中心“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然后描绘摄影作品的画面,联想到文学作品刻画的类似场景,联系并评价日常生活中其他境遇,作者写那位男子“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和其他作品中“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就是为了充分表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由具体场景抽象出人生规律,接着作者写“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人进一步来证实“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即使境遇舒适,内心也在“苦旅”,这充分说明“苦旅”主要是指精神层面上的。
审美鉴赏
由视觉到精神的遐想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本文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然后,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进行讨论。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在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因为人要不断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如果说此前,作者基本上还是在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况的话,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地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就纯粹是在哲学层面上使用它们的。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样,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苦旅者”。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儿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象与思考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篇由视觉到精神的美丽遐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