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吟诵青春
沁园春 长沙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1925年10月,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纵观全词,上片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片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伟大理想。充分表现了二十年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
咬文嚼字
1.字音
沁园春(qìn) 橘子(jú) 百舸争流(gě) 怅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多音字
3.形近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剖析:“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把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
2.万类霜天竞自由。
剖析: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剖析:多么大的气魄!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照应了上片。这是全词的有力收尾,向往着同学少年再到中流击水,一展雄风和豪情。青春就是这样的,在激流中奋进,在风雨中磨砺,在奋斗中成长。
二、重点语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至“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剖析: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多种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体现出诗人观察的角度和写景的层次,同时,也把所写景物写活了,避免了呆板。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底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作者由上到下的描写,使全诗更加层次分明。
审美鉴赏
赏析《沁园春·长沙》中的情景交融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这首词较好地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了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