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
一、课题分析:
《大象的耳朵》一课时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第七组中的一篇童话,课文主要讲了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小兔子等小动物都说大象的耳朵有病,大象也相信了,并用竹竿把耳朵撑起来,最后大象懂得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听过很多的童话故事,因此对于童话故事,他们并不陌生,而且、他们能从童话故事中提炼出自己的东西,况且这是一个绘本的故事,孩子们在平时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绘本,绘本的文字虽然很少,但是画面却很形象逼真,孩子们可以通过绘本中的图片来猜想故事的内容,在观看绘本的同时感受到它的趣味性。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似、耷、咦”等10个生字,会写“扇、遇、慢”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理解大象想法的转变过程。
4.知道大象的想法是怎样改变的,明白别人说的不一定正确,要学会自己思考的道理。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象想法的转变及“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含义。
五、 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都喜欢什么动物?老师也很喜欢动物,今天我还有一个有关动物的谜语要分享给大家。听好了:“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谁知道谜底是什么?
对,就是大象。看一下,这就是大象。咱们来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啊?(生说),师点评:你观察的可真全面,孩子们,观察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积累。(德育的渗透)老师最喜欢大象这一对大耳朵,可是啊,这一对大耳朵却给它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齐读课题:第十九课《大象的耳朵》。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预习了本节课的生字,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谁是这节课的识字小能手。先齐读,后男女生对读,再小组pk,开火车读。孩子们,我们只会认可不行,得会写。先课件展示字的笔顺,让孩子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总结规律,老师再范写一至两个字:比如半包围结构的“扇”或者“遇”,左右结构的“慢”或者“根”,并对学生的字进行点评。指导过程中要强调半包围结构的字的书写,先外后里。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一般都是左窄右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了生字咱们才能更好地阅读课文,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者的笔下,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给课文划分自然段。
学生交流。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趁机点出两个多音字“扇”和“似”。解释读音并掌握运用。引导孩子说出这是个比喻句,同时,可以拿一把扇子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句子中理解“耷拉”的意思。——这就是在句子中掌握词语意思。师点评:孩子们,你们看,这样一个比喻句形象又生动地描述出了大象耳朵的样子,让我们觉得亲切又可爱,谁可以用“......像......似的”的格式来说一个比喻句?(注:这是一个课堂训练点,点评一定要准确及时。)第二个问题要引导孩子自己总结归纳。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谁来说一下,课文共分为几个自然段?
(四)研读赏析,落实训练。
1.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说大象的大耳朵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请自读课文1—8自然段,并完成这几个问题:
(1)都有哪些动物认为大象耷拉的大耳朵有问题?
(2)用横线划出小动物们说的话。
(3)用波浪线划出大象说的话,想想它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边读课文边勾划。
3.小组交流。
4.小组代表总结交流:
(1)认为大象耷拉的大耳朵有问题的小动物都有谁啊?小兔、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
(2)小动物们是怎么说的呢?
(3)这是小兔和小羊说的话,谁能来模仿它们的语气来读一下。
(4)它俩是什么意思啊 对了,它们都认为大象的耳朵有病,不但是它们,连小鹿、小马、小老鼠都要说大象的耳朵。你们觉得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小鹿、小马、小老鼠可能说的话,但要提醒孩子,都要围绕一个意思,那就是:它们都认为大象的耳朵有问题。
(5)听到大家这样说,大象是怎样说的呢?A“我生来就是这样啊。”B“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6) 再读大象所说的两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前后两句话各表达了大象怎样的想法?第二句话抓住“不安”这个关键词语。
(7)大象怎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因为小兔、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都说它的耳朵有问题,说的人多了,就感觉真的有问题了。)
5.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再读句子:所以呀,三人成虎,在大家的纷纷议论下,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生齐读:“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2)哎,老师发现这里有个问题啊,“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3)请学生用“自言自语”练习说话。——课堂训练点 你看,小动物们的议论让大象对自己耷拉着的大耳朵产生了怀疑,它会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自己呢?请孩子们自读课文9—13自然段。想想大象是怎样把它的耳朵竖起来的?耳朵竖起来以后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并用横线将相关句子划出来并读一读。怎样竖起来的?(每天,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竖起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象的耳朵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里面跳舞,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
孩子们,咱们来想一想:对于大象来说,究竟是把耳朵耷拉着舒服些,还是把耳朵竖起来舒服些呢?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痛,烦”来理解句子。于是,大象又把耳朵耷拉下去了。大象是怎么说的?读一读。
(“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是啊,大象烦恼纠结了这么久,最后发现还是耷拉着的大耳朵更适合自己。
(五)升华情感
1.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大象的耳朵》这个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谁来交流一下?(引导学生理解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要符合自己的心意,自己舒服,就不用去管别人说什么。比如兔子的耳朵直立着,但只适合兔子使用。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却很适合大象用。别人的东西再好,也终归是别人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那能不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谈对“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在自己身边的。
(六)总结归纳
孩子们,大象的耳朵多么有趣,这样的童话故事多么吸引人啊!课下大家可以继续阅读冰波老师的其他童话作品,还可以试着自己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下节习作课我们继续交流。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