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某论文引用了苏联工业化题材的长篇小说《中央水电站》、《动力》;反映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作品《被开垦的处女地》、《磨刀石农庄》;反映苏联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作品《他们为祖国而战》、《青年近卫军》等据此推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A.战时共产主义的政治宣传 B.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苏联文艺的思政教育功能 D.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
2.“在这次海战中,日本海军4艘航空母舰和1艘重巡洋舰、322架飞机葬身鱼腹。而美国用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的代价,保全了这一重要基地”。这一重要基地位于
A.珍珠港 B.中途岛 C.冲绳岛 D.瓜达尔卡纳尔岛
3.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释放出来的暴力和在这种暴力作用下发生的滔天罪行,在人类心灵上烙下值的烙印。二战后,人们( )
A.开始关注人性解放 B.高度重视人权问题
C.重视爱国主义思想 D.注重科学技术
4.某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和平运动推动了限制和反对战争的国际法的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欧美和平运动逐渐绥靖化,为绥靖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由此可见,当时的欧美和平运动
A.助推了法西斯势力的形成 B.伴随形势发展产生不同效果
C.直接引发了新的世界大战 D.使和平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5.二战历时长,战争形势复杂。小明最近在整理二战相关知识,发现以下几个事件的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有点混乱,请你帮他梳理正确
①美国通过《租借法》 ②苏德战争爆发
③日军偷袭珍珠港 ④《大西洋宪章》发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6.针对法西斯国家对外扩张侵略行径,1941年美英两国首脑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明确规定,反对任何领土扩张、领土兼并以及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支配和控制的企图和尝试。这一规定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了二战后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 B.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奠定基础
C.促使殖民体系崩溃与第三世界兴起 D.促进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7.1942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率领200多艘军舰、700多架飞机,发起了对美国在太平洋的一个海军基地的进攻。关于这场战役,下列说法最正确是
①使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于这次战役结束后次月
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④是反法西斯各主要战场中出现的最早转折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1949年6月27日,美国驻苏大使馆在给国务院的电报中不无忧息地说,“黑人问题”是苏联反美宣传的重要主题,苏联媒体在诸如私刑、种族岐视隔离和利夺公民政治权利等问题上的批评毫不留情,试图建构这样的美国国家形象,即美国黑人遭到残酷压迫,在美国现存政府体制下没有任何改善自身地位的希望。据此可知
A.苏联施压美国政府改善黑人地位 B.苏联利用舆论宜传实现政治目标
C.种族问题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D.美苏争霸已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城
9.东欧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结合所学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各国照搬苏联模式,政治、经济的体制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执政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等国召开了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就战后的世界秩序作出了安排,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A.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B.推动了美苏冷战的展开
C.根本解决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D.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11.20世纪,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之满足。”上述认识的出现源于
A.英国光荣革命的成功 B.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C.世界两极格局的确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2.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在以削减战略核武器和中程核武器方面做出让步换取美国停止实施战略防御计划的建议,致使美苏军备谈判长期徘徊不前。美国的做法
A.导致美苏争霸失控 B.源自中美联合抗苏
C.引发美欧关系恶化 D.意在拖垮苏联经济
13.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出访亚洲途中,在关岛谈到了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他说:“在我们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现在是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的时候了: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第二,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这就是“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表明,美国
A.强化与苏联的对抗 B.放弃对盟国的义务
C.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D.霸权主义相对衰弱
14.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实际上( )
A.批评了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15.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给国会发了8000字左右的长电报,它通过分析俄罗斯的民族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马克思主义为何首先在苏联大获成功等深层问题来判断苏联对外政策的逻辑,进而指明美国对苏政策的方向。这封电报
①强调意识形态的对抗②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③蕴含遏制苏联的思想④直接推动了北约的成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8年6月25日,美国为减轻自身财政压力并削弱苏联对欧洲的军事威胁,率先提出了中欧裁军建议,并把它作为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先决条件之一。苏联起初对中欧裁军谈判持冷漠态度,但随着德国及柏林问题的解决和为了早日召开欧安会,苏联做出了让步。1973年1月31日至1974年6月8日,华约和北约在维也纳举行了预备会议,1973年10月30日,中欧裁军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裁减的原则,苏联等华约国家坚持两个军事集团按“对等”原则裁减各自在中欧的军事力量,试图维持自己在中欧的原有优势。北约国家则主张“均衡”原则,即通过分阶段裁军使双方在中欧的武装力量对比最后大体相等。此外,双方在裁减军队的规模、种类、程序等问题上分歧很大。由于双方存在分歧,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欧裁军谈判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欧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欧裁军会议失败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卢6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会上提出了一个分裂德国的“伦敦建议”,主要内容是:双占区(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共同管制对外贸易;召开西占区制宪会议,制定宪法。“伦敦建议”公布后不久,6月18日,美、英、法宣布从6月21日起在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西占区将发行一种新马克即“B”记马克。对于西方背着苏联搞币制改革,苏联军管当局于6月19日提出抗议,军事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表《告德国民众书》,谴责美、英、法三国“推行肢解德国的政策”。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币制改革,发行新的“D”记马克,并于6月24日封锁柏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英、法与苏联各自实行的币制改革,并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英、法、苏在德推行的币制改革。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2.B3.B4.B5.B6.A7.D8.B9.B10.A11.D12.D13.D14.D15.C
16.(1)背景:冷战中美苏关系的暂时缓和;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德国及柏林问题的解决。
(2)原因:美苏两国的利益分歧;苏联军事实力的强大:欧洲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17.(1)美、英、法提出旨在分裂德国的“伦敦建议”,继而宣布单方的币制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对此提出抗议和谴责,也在苏占区实行市制改革,发行“D”记马克。实质是美、苏按自己利益在欧洲划分势力范围。
(2)体现大国意志,具有强权政治色彩;导致德国分裂;加剧欧洲紧张局势;影响冷战格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