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6 18: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清康熙十年,圣祖召见侍郎严正矩等三人,召对中见三人才识浅薄,于是谕吏部令以原品
休致(退休);乾隆四十八年,高宗召见少詹事兴桂,“见其年力已衰,已降旨将伊原品休致”。
据此可知,清代“休致”( )
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大 B.受到退休年龄的严格限制
C.维护了官僚体系的相对稳定 D.深受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
2.明代六科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并称“科道”。明成祖在罢免由属吏出身的洪秉等四御史时说:“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学识通达治体者。”并诏“自今勿复用吏”,此后形成“科道”非进士不得考选的惯例。这说明明代(  )
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科举制度日渐僵化
C. 监察体系较为完备 D. 御史学识受到重视
3.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氏、杜氏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4.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 B.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C.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 D.从郡县制到行省制
5.“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造成这一状况直接原因是
A.世卿世禄制度下一批统治者高血统低能力 B.征辟察举制度弊端重重
C.九品中正制度被地方门阀把持 D.八股取士使然
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7.春秋时期,诸侯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举荐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
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8.“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  )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9.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10.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沿用九品中正制
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D.存留察举制痕迹
11.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
A.实现了社会公正 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
C.建立了文官政治 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
12.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这反映元朝
A.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 B.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
C.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 D.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13.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14.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 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 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 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5.《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刺史制度 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
16.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7.《明史》载:“京察之岁,大臣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纠劾,谓之拾遗。拾遗所攻击,无获免者。弘、正、嘉、隆间,士大夫廉耻自重,以挂察典为终身之玷。”材料反映出明朝 (  )
A.官吏考察制度的执行取得成效
B.形成了完备成熟的奖惩考核机制
C.官吏考核标准兼顾实绩与品德
D.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18.明初,在国子监中设立实习历事制度,把学生派至各衙门实习,规定监生历事3个月后,历事的衙门对其进行考核,政绩优异遇有空缺即可补缺,政绩平庸则要继续历事或回监继续学习。当时这一做法
A.建立了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 B.改变了科举制度僵化的局面
C.不切合实际需要而流于形式 D.力求体现人事制度合理性
19.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 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明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5CDCCC 6-10AABDD 11-15BBADD 16-18DAD
19.(1)选官原则:以德(孝廉)取人;
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2)趋势:开放性;严密性。
进步性:扩大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
(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20.(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
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
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
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