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同步测试
1、董仲舒主张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这表明董仲舒的新儒学( )
A. 基本沿用儒家学说 B. 抛弃法家过激观点
C. 融合道家和谐主张 D. 维护小生产者利益
2、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
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3、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 )
A. 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 B. 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 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D. 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4、袁伟时教授认为:“五常的道德规范应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假若仁、义、礼、智、信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这些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应该是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而且能够跟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的。”作者强调五常道德规范( )
A. 是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B. 优于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C. 应该批判地继承 D. 包含了平等和民主、法治的观念
5、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据此,韩非子( )
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 B.强调法治立足于民本
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 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6、李贽称赞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 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业 B. 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
C. 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D.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7、有学者认为:荀子深刻地认识到,“礼”与“法”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两大根本手段,于是立足于儒家的“礼治”,吸收、发挥法家的“法治”思想,使“礼”与“法”在政治和法律层面相互渗透,和谐统一。该学者认为荀子( )
A. 是法家学派的实际开创者 B. 背离了孔孟思想的精髓
C. 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有益学说 D. 对儒学的发展迎合时代需要
8、《孟子》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孟子这一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
A. 墨子的“兼爱” B. 荀子的“性恶伪善”
C. 孔子的“仁爱” D. 韩非的“法不阿贵”
9、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贯穿上述思想的主线是( )
A. 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10、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
A. 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 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 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 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11、《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日:“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
A.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 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 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 蕴含朴素的唯物论
12、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倡导的学术话语、学术理念以及他开创的学术范式、学术方法对清代乾嘉学派产生了广泛震撼,引起乾嘉学者普遍共鸣。这主要是肯定了他( )
A.开清代考据学先河的独到建树 B.深刻批判君主专制的民权意识
C.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 D.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13、学者秦晖以《明夷待访录》中关于古代赋税改革的论述为基础,提出了“黄宗羲定律”,该定律可以用公式表述为:bn=a十nX,其中bn是n次改革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据此判断,该定律( )
A.反映了古代农民税负的周期性变化 B.是由于权贵集团的赋税转移而形成
C.是古代君主专制逐渐强化的体现 D.体现了古代税制改革的基本规律
14、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A. 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 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C. 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 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15、在明太祖看来,思想的统一甚至比创制礼法更为重要,因为“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然为治者,违乎道德仁义,必人乎权谋术数。甚矣,择术不可不慎也。”这表明朱元璋强调( )
A. 完善科举以控制人心舆论 B. 力行教化以加强精神统辖
C. 创制法律以镇压百姓反抗 D. 规范礼制以健全官僚体系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史实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1-5 AABCB 6-10 CDAAA 11-15CADBB
16、(1)价值观:“仁”和“礼”。
说明:“一手伸向过去”: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
“一手指向未来”: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2)相同点:都认为儒家学派思想守旧、复古,维护封建礼教伦常。
不同点:材料一肯定儒家学派的维新开明,对建立和维护大一统国家发挥重要作用;材料二彻底否定儒家学派。
评析:陈独秀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促进解放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陈独秀彻底否定儒家学说的观点是错误的。
17、(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试卷第2页,总2页
试卷第1页,总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