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课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08:3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文5-17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教育部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里的一课。
【教材分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通过一首小诗介绍了大自然中的四种天然指南针:
(1)我国地处北半球,正午时太阳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于是太阳成了我们的指南针;
(2)晚上,北极星可以为我们指示北方;
(3)阴雨天,大叔的枝叶稀稠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枝叶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少的一面是北方;
(4)冬天里,沟渠积雪的多少,也能帮助我们辨别南北方向。这一切多有趣啊!丰富的知识,秀丽的小诗,一定会把我们和学生带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这首诗歌富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四种指南针的作用。通过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肤浅,方位感很弱,虽然在数学课上学过辨别方向,以前也接触过有关方向的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但和实际生活中的感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根据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把“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是“在情感的世界里让孩子深深感到:要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针对教学重难点,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大自然的科普书籍,查找资料,看看大自然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我设计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积累语言,鼓励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探究理解学习课文,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体会大自然的奥秘与情趣。
3、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创编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体会大自然的奥秘与情趣。
难点: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创编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谈话导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有过迷路的经历吗?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说说自己迷路的经历以及如何解决的。
3、师:同学们都真聪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如果你在荒无人烟的野外迷了路,你会怎么办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7 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
【设计意图:学生分享迷路的经历以及解决的办法,从在城市迷路引申到野外迷路,引出课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思考:天然的指南针是什么意思?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学生边读边圈出来。
2、教师配乐朗读。
3、教师出示词语课件,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一步巩固生字词。学生在掌握识字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为后面“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一环节,打好基础。教师配乐朗读,为学生做好朗读示范,激发学生热爱朗读的激情。】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过渡:同学们,生字宝宝回到了课文中,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学生边读边画出来。
2、出示第一小节:
(1)指名读,理解“慌张“的意思。
(2)出示指南针图片,简单介绍指南针。
3、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介绍的是哪种天然指南针?它是怎样为我们指点方向的?
(2)指名读,回答问题。
(3)出示本小节课件,理解重点词语:忠实、向导
(4)提问:如果是早晨,你怎么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学生回答。
(5)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4、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过渡:太阳这个天然的指南针帮我们辨别方向,那么其他的指南针又是怎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1)出示表格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什么时候观察什么怎么辨别方向白天太阳中午时在南边,地上树影指北方。
(2)学生小组合作:读一读,说一说,填一填。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拨。
5、学习第三小节:北极星在夜晚为我们辨别方向。
(1)学生自读这一小节。出示课件: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北极星所在的位置是北方。
板书:北
(2)同桌读,齐读 。
6、学习第四小节:阴雨天,大树为我们指点方向。
(1)指名读第四小节,思考:阴雨天,大树是怎样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学生回答。借助图片理解稠和稀的意思,找出反义词。通过课件,理解哪边是南方,哪边是北方。重点理解:1、为什么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2)男女生比赛读。
7、学习第五小节:沟渠里的积雪如何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1)出示课件,学生自读这一小节,介绍如何辨别方向。借助实物演示和课件图片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
(2)同桌读,齐读。
8、学习第六小节
过渡:同学们,大自然可真奇妙,有那么多的指南针。那诗人是怎样发现的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学生读,教师板书: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9、师生合作
读诗歌,背诵诗歌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诗歌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吧。老师读前两行,同学们读后两行,好吗?大家能不能把储存到大脑里去呢?师生合作读诗歌,学生自己背诵诗歌,集体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重点内容,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小组代表汇报自学成果,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同时,运用课件简化并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对理解了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吗?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辨别方向的方法。
2、模仿课文,完成诗句。
3、学生同桌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天然指南针,创编诗句。
4、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仿写诗句。本环节我首先提问学生:你还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学生因为提前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了,所以不难回答。其次,出示图片:苹果、大雁、庙宇、向日葵等事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要落实到读说训练上,要重视读说能力训练,挖掘训练点,让孩子多读多说,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要你留心观察,多动脑筋,你就会懂得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感受神奇的大自然。】
七、板书设计;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太阳 中午 南 树影 北
北极星 北
大树 稠 南 稀 北
积雪 快 北 慢 南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