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十八岁和其他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十八岁和其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1 17: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全文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位父亲的语气娓娓道来,如同面对面地交谈,显得十分亲切,让人易于接受。作者回忆儿子成长的历程,讲述自己读书的经历,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诫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达了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深刻而真诚地表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鼓励。
咬文嚼字
1.字音
晨曦(xī) 沉湎(miǎn) 面面相觑(qù) 抹煞(shā) 怪癖(pǐ)
摭拾(zhí) 磕绊(kē bàn) 颤抖(chàn) 碾成(niǎn) 引吭试啼(háng)
2.多音字
3.形近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
剖析: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十八岁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作者以朴素无华、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真切自然的感情,惟其真切才显得动人。这句话同样是一个父亲心声的自然流露,是父母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2.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剖析:表面看来似乎有矛盾,但这正体现了父母对孩子复杂、深挚的爱。一方面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熟起来,早日成材、成家立业;另一方面,作者又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诫孩子珍惜青春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其乐融融。
3.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
剖析:“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谈话的朋友”,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
二、重点语段
“现在你正为准备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至“这正是当前长年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读书‘闲’趣”。
剖析:这一部分,作者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给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谈人生。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以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我”虽然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励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尽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叫你们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而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象的。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诫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体现。
审美鉴赏
父爱:在平等对话中闪光
杨子在他的儿子十八岁生日来临之际,同儿子东东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其态度是诚恳的,其方式是平等的,尽管这交流是单向的还看不出反馈。作者在这里没有父辈的盛气凌人,也没有长者的颐指气使,完全是用坦诚的方式似乎是在向知心朋友娓娓交谈。这也正是文章的可贵之处。杨子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看成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是互相尊重与独立的,其核心体现了一种宽厚、民主、平等的精神。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这种平等交流的背后,是父亲对儿子的那种一往情深的关爱。这种“父爱”是发自肺腑的、毫不矫揉造作的;这种“父爱”又是深沉的、博大的、理智的……文中既有对儿子毫不掩饰的“爱”的深切表露,又有对两代人之间关系的理智分析,同时又有作为过来人对孩子的谆谆告诫,更有作为父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例如,文章开头一段写得如此的美好。儿子的一行一动,一笑一颦,决定了父亲的喜怒哀乐。又如在“两代人的矛盾”一部分里,作者替天下的父母“辩护”,“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只是爱的方式有可商量之处。“读书的苦与乐”“青春”这两部分里,作者或是苦口婆心为儿子分析道理,满怀期望;或是回忆往事,感动儿子,鼓励儿子。所有这些无一不是作者在“偷偷”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这种至情之爱,溢于言表,这种舐犊之情,洋溢于全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