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始得西山宴游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1 17: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始得西山宴游记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柳宗元便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写出了名作“永州八记”。自然山水成为他人世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和追求。本篇居“永州八记”之首。篇中从“始得”二字着意,写西山的怪异和游时的心情。在叙事写景中,也有着作者性格的展现和不满压抑情感的流露。
咬文嚼字
1.字音
僇人(lù) 茅茷(fá) 箕踞(jī jù) 衽席(rèn) 岈然(xiā)
颢气(hào) 培(pǒu lǒu) 引觞(shānɡ) 斫榛莽(zhuó zhēn) 施施而行(yí)
2.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 “僇”通“戮”,刑辱。
梦亦同趣 “趣”通“趋”,往,赴。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漫漫而游 漫漫:古义,漫无目的,随意;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始:古义,没开始;今义,未尝。
5.词类活用
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译文:幽静的泉水奇怪的石头,无论多远都能到达。到达后就披开杂草而坐下,尽情饮酒而大醉。醉了就互相枕着而睡,睡着了就进入梦境。意有所至,梦也同往。睡醒后就起来,起来后就回去。
剖析:相:互相。枕以卧:以,连词,相当于“而”。极:至。趣:通“趋”,往,赴。觉:睡醒。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有奇异特征的永州山水,都被我拥有了,却从未知晓西山的怪异形态。
剖析: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倒装句。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此句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3.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译文:拿起酒杯斟满酒,行为放纵很快就喝醉了,竟不知太阳已落山了。暮色苍茫,从远处而到达这里,什么都看不到了,还是不想回去。
剖析:引觞:拿起酒杯。颓然:行为放纵。不知日之入:“之”,用在主谓间。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神意恬淡放浪形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然后知道我以前不是真正的游览,在这里才是真正意义的游览。
剖析:万化:万物。冥合:浑然一体。于是:在这里。始:才。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二、重点语段
1.“自余为僇人”至“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剖析: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2.“今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至“是岁,元和四年也”。
剖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犹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审美鉴赏
先抑后扬画心境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僇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无目的“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散漫放任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未开始呢。接着便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茷”,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流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这种由抑到扬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