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4)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逐步的了解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解读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曲线图,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这种能力,再通过观察一组图片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可以受到一些因素的破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难点: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2、探究发现法
3、讨论法
4、观察法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找到快乐。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活动过程
课程导入
1、图片展示生物圈2号
2、讨论分析
提问: ▲实验生物圈2号建设时间及结束时间。
▲生物圈2号 在三年间后期发生了什么事情 。
▲生物圈2号失败了说明了什么。
(一)回忆前面学习的凯巴森林的景象,说出凯巴森林维持生机勃勃景象的原因是生态系统有稳定性。
(二)新课学习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通过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思考并回答讨论题
▲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为什么?
答:处于稳定状态,因为它能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维持着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1925年以后的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会不断减少?
答:由于大多数食肉动物被人类扑杀,黑尾鹿没有了天敌数量急剧增加,
导致没有充足的食物致使一些黑尾鹿饿死。
▲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年中发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
答:由于人类不正确的干预,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
▲由凯巴森林的变迁你想到了什么?
答:人类必须按生态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师小结学生的答案,根据凯巴森林的变迁,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让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呢?
展示:来看一个简单草原生态系统模型:
草→羊→狼
思考讨论:当该草原迁入一群羊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
师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读曲线图,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这种能力。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讨论:这个水域在环境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 (展示)
不能,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有哪些因素可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件展示几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归纳出原因
1、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台风海啸等。
2、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思考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六、小结
1、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课题练习
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