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相信未来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相信未来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1 17: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相信未来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诗写于1968年,六十年代是“过于责任”的一代,一个由于疯狂而被纪念的时代,一个染满最单纯的年轻人的血的时代,一个毛泽东思想红旗插满全中国的时代。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使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站立起来并逐步向前的精神支柱。诗人在黑暗的年代里,依然执著地相信未来,感召了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他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
咬文嚼字
1.字音
灰烬(jìn) 睫毛(jié) 瞳孔(tóng) 轻蔑(miè) 叮咛(níng)
迂回(yū) 眺望(tiào) 撩起(liáo) 喧响(xuān)
2.多音字
3.形近字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剖析:本诗写于1968年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蛛蛛网查封炉台,余烟叹息悲哀,陈旧的设施、贫困的生活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青春逝去,情感失落。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坚持理想,相信未来。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心理上贫困,但一往情深,这种诗人在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2.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
剖析:“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在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作者没有觉得苦不堪言,反而展现了自己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这是从艰苦生活中升起的信念!
3.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剖析:第四小节,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就是希望,是给人公正评价的力量,是一切信念的坚强支柱。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诗人又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4.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剖析:这是诗的最后一节,作者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诗人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二、重点语段
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至“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剖析:一、二、三小节。人活着的悲哀有许多,这种悲哀是抽象的,但诗人却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蜘蛛网”的“无情”,“灰烬的余烟”的“叹息”,昭示了生活的贫困无奈;“紫葡萄”的消失,“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表达了情感的失落无助。在这样的时代,许多人沉沦了。但诗人却“依然固执”,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在这样黑暗的时代,他寻找美丽,那“雪花”就是那凄凉大地上美丽的象征,那“凝露”的“枯藤”就是遭受不幸但有韧性的不屈精神的象征。身陷困境,但乐观不改。“涌向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意象宏大,壮阔无比,但用一“手”便能应付。这是何等的豪情壮志啊!黑暗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孩子的笔体”代表拥有孩子的纯真。用明亮的眼睛看社会,尽管黑暗,但仍然会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希望就在明天。
2.“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至“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剖析:四、五、六小节。点明相信未来的坚实基础:后人的客观评定。历史曾经蒙尘,岁月的篇章也被肆意涂改(“四人帮”曾经出了一系列反动的文章,遏止文艺的正确发展),人们曾经有过痛苦迷惘,但这不是主要的,思想的主流是人们不懈地探索,后人们会拨开云雾看到这些。“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再一次揭示了“相信未来”的坚定信念。
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使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站立起来并逐步向前的精神支柱。诗人在黑暗的年代里,依然执著地相信未来,感召了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
审美鉴赏
含蓄隽永 节奏鲜明
本诗在表意上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由于时代的束缚、环境的压力,诗人的用语相当含蓄。联系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出现在知识青年们普遍开始厌倦政治运动、在逆境中重新思索人生价值的特殊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惊醒和呼唤的作用。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诗歌一经完成,很快便在知青中间传抄。正如诗人林莽所称:“《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全诗一咏三叹,节奏鲜明。一、二小节形成章节复沓,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前三节均用“相信未来”结尾,坚定而有力度,且反复咏叹,音韵优美,情感强烈。这首诗诗句纯净、隽秀,带有儿童般执拗的真挚。在意象的撷取上,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历史风尘的睫毛”“腐烂的皮肉”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的情感基调和独特的诗美空间。本诗沿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