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4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4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6 22:4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一、读诗——《钓徒》
我是寒江上垂钓千年的钓徒
千与千寻
千年孤独
千山雪湮灭了我的来路
万径鸟音绝我迷失了归途
身如不系舟心如菩提树
披蓑戴笠我只是钓徒
钓雪钓静钓孤独
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柳宗元?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
名词作状语,向西
以…….为乐
竹林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我们)便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砍伐
n--状语,向下
格外
清凉
(3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
把…..
靠近
相当于“而”,表修饰
作为
翻卷
成为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四周)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翠绿的藤蔓
(5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副词,大约
表约数
在空中
依傍
好像
(6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着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相互逗乐。
向下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穿透
(7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表修饰
时现时隐
像北斗星那样
曲折
像蛇那样
蜿蜒前行
(8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指示代词,那
像狗的牙齿那样
交错不齐

它的,指溪水的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寂静
使…….凄凉
使……寒冷
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围绕,包围
凄凉
(10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记下小石潭的景色后离开。
因为
凄清
停留
表顺承
离开
(11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随从
跟随
…的人
年轻人
文言积累
Classical Chinese accumulation
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
古义:离开
古义:大约
古义:年轻人
乃记之而去
潭中鱼可百许头
崔氏二小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今义:住,居住
今义:到,往
今义:可以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古今异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做状语,向西
名词做状语,向下
名词做状语,在空中
斗: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日光下澈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蛇:名词做状语,像蛇一样。
词类活用
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凄神寒骨
心乐之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潭中鱼可百许头
副词,大约
介词,自,由
动词,作为
不可久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为坻,为屿
动词,成为
副词,可以,能够
隶而从者
全石以为底
动词,跟随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水尤清冽
形容词,凄清
动词,环绕
连词,而
以其境过清
如鸣珮环
卷石底以出
介词,因为
名词,玉饰
四面竹树环合
全石以为底
介词,把
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清澈
全石以为底
倒装句
“布”后面省略介词“于”
句首省略主语“溪流”
卷石底以出
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主语后置,应为“石底卷以出”
影布石上
省略句
斗折蛇行
文言句式

整体感知
·请按顺序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发现小石潭
潭中
景物
小潭
源流
潭中
气氛
交代
同游者
二、梳理文脉
仔细阅读文章,回答:
1、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2、文章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3.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坐潭上、记而去之
篁竹、水声、小谭、石头、树、鱼、小溪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二、梳理文脉
游踪 景物 心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水声 心乐之
下见小潭 水石树
潭中 鱼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溪
坐潭上 竹树环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之而去
三、缘景明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一、发现小潭——水、石、树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比喻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水声清亮
潭水清澈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石头形状奇特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婀娜多姿
翠色欲滴
小石潭?
幽僻静谧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二、潭中景物——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动静结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水、鱼
鱼:活泼伶俐
侧面描写
水: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三、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比喻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身:曲折逶迤
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潭中气氛——树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树(环境):幽深冷寂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究竟是一个美丽宜人的地方,还是一个令人感到凄凉忧伤的地方?作者为什么从快乐转向了哀怨?
三、缘景明情——读懂文本的两处矛盾
第一,小石潭“美”与“僻”的矛盾;
第二,柳宗元“乐”与“凄”的矛盾。
四、缘景明情——小石潭“美”与“僻”的矛盾
1、永州:唐代时,永州经济文化落后,地理位置上又与京城长安相去甚远,在楚地最南端,偏僻荒蛮,是贬官们的“理想”去处。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伐竹取道”
四、缘景明情——柳宗元“乐”与“凄”的矛盾
司马等经常用来作为安置贬谪官员的职位。一般情况下,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香炉峰下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句“司马本为送老官”,彼时他正任江州司马)。
“永贞革新”失败后,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也是如此,“永贞内禅”后,王伾(pī)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其中柳宗元被贬永州,刘禹锡被贬朗州——而且这些被贬的司马在官衔后面还要加一个补充:“员外置同正员”完全剥夺其行政权力,这在当时已经几乎可以说是对官员最重的处罚了。
四、缘景明情——柳宗元“乐”与“凄”的矛盾
柳宗元(773——819年)
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
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贞元十九年(803年)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史称“永州革新”。
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
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
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
元和四年(809年)妻子、女儿也相继离开人世。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遽恶化……
四、缘景明情——读懂文本的两处相似
第一,“鱼”与柳宗元的相似
第二,小石潭与柳宗元的相似
四、缘景明情——“鱼”与柳宗元的相似
柳宗元的人生也如同游鱼一般,变化迅疾,而他其实也是游在空中的鱼,他曾经的辉煌、曾经拥有的一切最终都是“无所依”的。
四、缘景明情——小石潭与柳宗元的相似
小石潭:位置荒僻,环境清幽,构造奇特,曲折迷离。
柳宗元:远谪蛮荒,孤独寂寞,怀才不遇,仕途曲折。
小石潭究竟是一个美丽宜人的地方,还是一个令人感到凄凉忧伤的地方?作者为什么从快乐转向了哀怨?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山水排解抑郁之情。 美景使他暂忘愁苦,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中。
三、缘景明情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
三、缘景明情
吴武陵也是被贬到永州的,和柳宗元“同是天涯沦落人”;龚古是永州的隐士,是柳宗元在文学上的知音;宗玄是他的堂弟,柳宗元被贬后,他放弃家业,一路陪伴他来到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姐家的两个孩子,是他的亲外甥。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
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四、问题探究
四、问题探究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阿桑《叶子》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 ——蒋勋《孤独六讲》
四、问题探究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的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
  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
 
四、问题探究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
   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动静结合
定点观察
小潭源流: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
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
隔、闻、伐、取、见
气氛:幽深冷寂
水——清
石——美
树——茂
感受:凄苦孤寂
侧面描写
五、课堂小结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的写景具有哪些特点?
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写小潭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用“为坻,为屿,为萪,为岩”几个短语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令读者能够想见其奇特的状况。最精彩的是写潭中游鱼:“礍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情景交融,景中传情。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五、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练一练
1、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次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选文开篇连用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过程,点出其荒僻幽静,与下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相照应。
B、作者写潭中游鱼灵动有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采用“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揭示全文的主旨,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D、使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色。例如:如鸣佩环“,用佩环自然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泉水诸如潭里的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3、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D
4、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B、第二段作者从游鱼、眼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C、本文是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D、写岸上 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形貌,“蒙络摇缀”写颜色,“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