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二 无性生殖
课题 无性生殖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
授课教师 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有性生殖,植物除了有性生殖外还能够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就是无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很多,书上主要侧重了扦插、压条、嫁接和组织培养,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主要是无性生殖概念的形成以及学生对无性生殖的理解。为了通过设计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思,思中悟,使之在活动中感悟、总结植物的无性生殖的概念,并指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验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获取新知识。 在活动设计上,针对无性生殖概念的形成,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三个活动:初体验、再体验、说体验。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A组实验材料进行操作,初步体验无性生殖的三种方法;通过阅读课本,检验A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再用B组材料进行再体验;两次实践操作,两次对比,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在“说体验”环节中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以上三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无性生殖的概念,以及与有性生殖的区别在哪里,在以组织培养进行验证学生对无性生殖概念的掌握情况。
学习 目标 1.尝试总结无性生殖的概念。 2.列举出植物的无性生殖常见的方法。 3.尝试用压条、扦插和嫁接的方法繁殖植物体。 4.区分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5.关注植物的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 无性生殖概念的形成
难点 无性生殖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 扦插、压条和嫁接实践操作的器材和材料、“求学小分队”探究组培奥秘的活动及活动小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快到了,到了这一天,我们呼吁所有的人,多种一棵树,多为地球增添一片绿色。那今年,我们换一种方式,我们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知识、自己的努力来为地球增添绿色。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大家看幻灯片,我为大家准备了四种绿植,有绿萝、迎春花的枝条、蟹爪兰和仙人掌,我们如何做才能让这些植物在短时间内繁殖出更多绿苗呢?我们用它们可以装扮我们的教室,美化我们的环境,同学们,快点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展示本节课学生需操作的四种绿植
讲授新课 扦插、压条和嫁接三种生殖方式 教师总结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的三种生殖方式:扦插、压条和嫁接。 活动一:初体验 在我们小组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些实践操作所需的物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任务: 1研判此材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殖方式? 2思考此生殖方式操作时需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后,请用桌上的A组实验材料进行实际操作,操作时请注意安全,限时三分钟。 活动二:再体验 学生经过A组实践操作,在通过阅读书本10—11页检验刚才的操作是否正确。 任务: 1阅读课本10--11页的内容; 2.思考本组在操作时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3.用桌上的B组实验材料再次进行实际操作。 (限时五分钟) 活动三:说体验 学生经过两组实践操作,对这种生殖方式已经有了新的认知,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展示实践操作的结果。 任务: 1.小组出代表展示本组结果; 2.介绍本组材料选择生殖方式的依据; 3.说明本组材料选择的生殖方式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师的精讲点拨 教师通过对扦插、压条和嫁接三种生殖方式的精讲点拨,再一次来规范、巩固学生对三种生殖方式的认知和了解。 三、归纳无性生殖的概念 由扦插、压条和嫁接这三种生殖方式与有性生殖的对比,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四、组织培养 通过组织培养检验学生对无性生殖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1问题: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还是有性生殖? 2播放“求学小分队”探究组织培养奥秘的小视频。 3“求学小分队”成员分享 五、归纳总结本节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 1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常见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用A组材料实际操作。 学生阅读书本,在书本寻找相关的知识,检验A组操作是否规范,并用B组材料实际再操作。 学生推选代表上讲台展示两次实践操作的成果,并介绍。 学生认真听,思考、反思。 学生对比三种生殖方式与有性生殖的不同,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总结概念。 学生观察“求学小分队”探究组培奥秘的小视频;聆听“求学小分队”成员的分享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入手,初步感知,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培养了学生的能手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检验刚才的操作,形成新的认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总结问题能力。 通过学生上台展示实践成果并介绍的过程,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规范、巩固学生对这三种生殖方式的认知。 在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下,尝试引导学生总结概念,培养学生发现共同特征总结概念的能力。 抛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无性生殖概念的理解,求学小分队的小视频和成员分享吸引学生的探索组培的奥秘 师生共同总无性生殖的概念和常见的方式,使学生完整的掌握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当堂练习 通过当堂练习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 )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B.能否进行细胞分裂 C.是否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D.有无细胞数量的增多 2.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 ) A.细胞的全能性 B.细胞的结构特点 C.细胞生长的特性 D.细胞分裂的特性 3.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能达到的目的是( ) A.可以培育出植物新品种 B.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植物 C.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D.可以培育出在一株植物上有两个品种的植株 4.甘薯具有抗癌、健脾胃、通便等功效,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种食材。人们采用无性生殖的方法对甘薯进行繁殖,下列植物的生殖方式与甘薯不同的是( ) A.水蜜桃用嫁接的方式繁殖 B.石榴用压条的方式繁殖 C.向日葵用种子繁殖 D.马铃薯用块茎繁殖 5春天来了,小明想把自家个小的鸭梨嫁接成脆甜多汁的皇冠梨,嫁接方式如右下图,请问: (1)此嫁接方式为 。 (2)小明家个小的鸭梨做砧是 , 脆甜多汁的皇冠梨做接穗是 。 (3)保证嫁接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 紧密结合。 (4)此种繁殖果树、花卉的优点是( ) A.促进植物提早成熟 B.增强植物生命力 C.使后代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 D.有利于大量繁殖新个体 学生抢答 第1题检验学生对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 第2题,检验学生对组织培养的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3题检验学生是否可以区分组织培养的优点与嫁接的优点。 第4题检验学生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常见方法的区分。 第五题检验学生对嫁接内容的掌握情况。 。
课后实践作业 课后实践作业 1.请把今天本组实践操作的植物带回教室,随时观察并记录,观察绿植的成活率。 2.在家中试着操作除本组外的另外两组实践练习。 实践操作一:扦插练习——用月季或柳树的枝条进行扦插练习。 实践操作二:压条练习——把绿萝的茎在空的花盆中进行压条繁殖的练习。 实践操作三:嫁接练习——把蟹爪兰嫁接到仙人掌上的练习。 课后实践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知识服务生活。
板 书 无 概念: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性 扦插 生 常见 压条 殖 方法 嫁接 组织培养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遵循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初体验--再体验--说体验逐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来解决日常实际问题,下面是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反思。 1、依托学生的实践活动,落实无性生殖的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思维和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利用实例和学生的经历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辨别,对事实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概念内涵)和范围、条件(概念外延)进行归纳概括,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正确概念。 由此可见正确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对相关事实现象的认真观察、比较和概括。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必然阶段,为了落实无性生殖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层次初体验活动: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情景导入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身边的绿植(绿萝、迎春花、蟹爪兰和仙人掌)进行繁殖,并通过A组实验材料去实践操作。 第二层次再体验活动: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去检验自己刚才的操作是否规范,去核实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否正确,尝试用B组材料再一次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层次说体验活动:在经过两次实践操作后,学生对此生殖方式已经有了更规范的认知,通过说体验的环节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基于以上三个活动,学生对扦插、压条和嫁接这三种生殖方式有了明确清晰的认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把这三种生殖方式与有性生殖进行对比,尝试从扦插、压条和嫁接三种生殖方式中找到共性的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无性生殖的概念。 本环节的三个活动,是由学生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是个核对、检验,再提升、整合的过程,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以课堂实践操作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本节课的三个活动的初体验环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选择哪种生殖方式并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问题很多,这一点成为本节课学习三种生殖方式的基础。通过阅读书本后再用B组实验材料进行操作,此环节是对前一个操作过程的检验核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主动性强,积极思考、印象深刻,有效的为突破概念教学做了铺垫。说体验的环节是学生整合、内化并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等的各种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教学实践材料有些单一,可以更多样化些。 2教师对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成果时的评价有些单一。 3教师的课堂语言显得不够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