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的小闹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欣赏《调皮的小闹钟》
教材分析:
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作于1945年。乐曲为C大调、4/4,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写成。乐曲开始用双响筒声模仿钟摆的走动声。开始它很有规律,带有装饰音的主题。这种偶而出现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在单调乏味的四分音符节奏中,出现了一种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绪。
主题之后,是第一插部。它转成了G大调。旋律以附点音符为特色。主题再现,接第二插部。乐曲进行中不时插入闹钟的铃声和不规则的走动声。当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加有反复后接尾声,使得乐曲具有更为风趣的性格。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而且形体灵巧,适宜采用律动、图片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调皮的小闹钟》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培养听赏兴趣,逐渐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记忆主题旋律及插部音乐。
3、自编的动作表现乐曲,从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小闹钟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难点:通过各种活动深入理解音乐结构。
教具准备
电子琴、双响筒、串铃、多媒体教学课件、小闹钟图片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欣赏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音乐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音乐,猜谜语)
1、认识闹钟的作用,了解闹钟的各种声音。
2、师生聆听音乐,用动作表现闹钟的各种声音。
3、师生用声音表现闹钟的秒针和闹铃的声音。
二、参与活动、记忆主题
1、初听音乐,感受闹钟“嘀嗒嘀嗒”的脚步,引出课题。
2、再听音乐,找出不同的脚步。
3、用弹舌模仿小闹钟嘀哒走路的声音,并加上摆臂跟着音乐表现。
4、了解切分节奏在乐曲中的作用。
5、学唱主题音乐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6、完整聆听音乐,找出主题音乐在乐曲中出现3次。
三、激发兴趣、获求新知
(一)聆听第二插部:
1、结合音乐中的特效音响理解小闹钟的用途和作用(催人起床)。
2、聆听音乐,情境创设(分辨音乐中铃声响了几次)。
3、再次聆听第二插部,感受音乐的情绪。(闹铃响了4次叫主人起床。)
4、学生用歌声:“快起床。。。”配合音乐。
(二)聆听第一插部:
1、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进入角色。
2、感受第一插部悠扬、舒展起伏的音乐特性。
3、用身体动作表现此时小闹钟,理解音乐的情绪。
(三)聆听第二插部:
1.学生静静聆听音乐
2.结合音乐中的特效音响理解小闹钟的用途和作用(催人起床)。
3.聆听音乐,情境创设(分辨音乐中铃声响了几次)。
4.再次聆听第二插部。(闹铃响了8次叫主人起床。)
5.学生配合音乐摇响8次铃铛,教师语言配合:“起床起床快起床”。
6.随着音乐师生分角色扮演小闹钟和小主人进行情境教学。
7、归纳乐曲结构,教师介绍回旋曲式。
(四)《调皮小闹钟》音乐表演
聆听完整音乐,分乐段用动作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四、知识拓展,表现乐曲
师:我们再一次完整的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老师这里准备了几张卡片,谁最先听出是哪段音乐,就请他到前面的卡片中选择与这段音乐相对应的图片卡,贴到黑板上。
1.聆听完整音乐。
2.学生聆听后选图片卡并粘贴。
3.归纳乐曲结构,教师介绍回旋曲式。
4.知识能力拓展:
介绍作曲家安德森既聆听其代表作品《打字机》和《跳圆舞曲的小猫》主题片段。
5.师生伴随音乐《调皮的小闹钟》结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