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一课一练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祗( ) 骈死( ) 槽枥( )( ) 不以千里称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食马( ) 外见( ) 其真无马耶( )
二、划出下列句子节奏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其真无马耶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世( )有伯乐,然后( )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 )有名马,祗( )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 )之间,不以( )千里称( )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 )。且( )欲( )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 )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 ),执( )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四、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2、才美不外见 (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
4、其真无马耶 ( )
五、指出句中活用词并写出其用法和意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
3、策之不以其道 ( )
4、不以千里称也 ( )
5、食之不能尽其材 ( )
六、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线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
1、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马之千里者(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3、策: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4、其:策之不以其道(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5、以: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6、能: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7、 而:而伯乐不常有(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9、虽:故虽有名马( ) 虽有千里之能( )
七、判断下列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或补出省略内容。
1、马之千里者 ( )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3、执策而临之 ( )
八、重点语句翻译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文常及理解性默写
1、韩愈,字_退之__,___唐__代著名___文学_家、 思想 家,他的著作收在《__昌黎先生集__》里。他和 柳宗元 、 苏洵 、苏轼 、苏辙 、欧阳修 、 王安石 、曾巩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议论 ,也可以 叙事 ,但都是为了 说明一个道理 ,类似于现代的 杂文 。我们曾经学过一篇 《爱莲说》 。
3、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本文采用_托物寓意手法,文中“千里马”喻指 人才 ,“伯乐”喻指__知人善任的明君___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_食马者__ ”。
5、《马说》的中心论点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6、文中表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7、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以千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__ 。
8、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0、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___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 。
12、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3、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4、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5、本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不知马也。
十、文意理解
1、本文每段文末都有一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答:分别表达痛惜、愤怒、讽刺的语气。
2、本文第三段运用了哪三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排比、引用、设问,生动刻画了封建统治者虚妄浅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语气。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和讽刺。
十一、阅读延伸
(一)连线中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3.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屋舍俨然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5.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1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B.1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C.2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3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6.《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两种符号均可。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 可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综合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选择 疑问,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二)读《工之侨献琴》,完成下列各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弦而鼓之_弹___
(2)曰:"弗古."___不_______
(3)抱以适市__到______
(4)岂独一琴哉___难道______
(5)易之以白金______交换,买____
(6)献诸朝____兼词,之于______
2、加点词"而"与其他三项的用法不同的一项的是( C )
A. 斫而为琴 B.弦而鼓之 C. 贵人过而见之 D. 出淤泥而不染
3、 加点字“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虽有千里之能
A.弦而鼓之 B.希世之珍也 C.易之以百金 D.工之侨闻之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工之侨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2)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寓意一: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
寓意二:文中“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