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第4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3-17 11:1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水墨交融写青山
中国山水画
第一篇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萌芽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独 立
基本信息 作 者 绢本设色,43 × 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画面内容 人们山中游乐的场景,青山、江流、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表现技法 比例恰当,丈山尺树寸马豆人、青绿设色
艺术特色 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青绿山水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青绿设色、浓墨重彩,画出勃勃的盛唐气象
青绿山水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局部
唐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局部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基本信息 作 者 绢本设色,43 × 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画面内容 以春游为主题,青山、江流、人物、佛寺点缀其间
表现技法 比例恰当,丈山尺树寸马豆人、青绿设色
勾填法(用墨勾 轮廓后用青绿填色)
艺术特色 开创了中国山水画一种独具风格的画法:
青绿山水
思考:从两幅作品局部看隋、唐时期的山石表现技法?
《雪溪图》绢本,水墨、设色,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纵36.6厘米,横30厘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苏轼评价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用墨勾轮廓后,用淡墨或浓墨渲染
唐 王维
勾染法
文人画出现
五代 巨然 《 层岩从树图 》绢本 67x206
皴法出现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局 部
勾皴擦点染技法成熟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为表现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感、阴阳、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cun)法”。
后世画家们根据不同山石的形貌,凝练出各种皴擦法。常见皴法有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折带皴等。
披麻皴
雨点皴
折带皴
斧劈皴
鉴宝游戏
尝试鉴定这幅作品的年代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局部
回望宋元
中国山水画
第二篇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赏析
基本信息 作 者 绢本设色、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画面内容 北方山水、商旅队伍点缀其间
表现技法 勾皴擦点染、雨点皴
绘画特色 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宋书画家米芾: 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元书画家赵孟頫:真古今绝笔也
明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宋画第一
近代画家徐悲鸿: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
请同桌两人为一小组赏析(素材里有细节)
描述一下画了什么?
重点分析怎么画的?
说说你对这幅画的感受?
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总结了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
高远,是从下面向上仰视,才觉得高远,我们今天应用透视学的观点,即把物象放在视平线上。
构图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
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
境。
构图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平远,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
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
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
构图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深远
高远
平远
“马一角”南宋 马远
“夏半边”南宋 夏圭
构图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梅石溪凫图》宋 马远
构图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烟岫林居图》 宋 夏圭
构图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南宋 米友仁 《云山墨戏图》
笔墨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用笔:大小错落的“米点” ,米友仁继承父亲米芾“米家山水”的画法
墨分五色——干、 湿、浓、淡、黑
用墨:墨色浓淡、干湿的对比,用各种横向墨点在山头、山脊反复皴(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擦。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笔墨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山石
《秀石疏林图》元代 赵孟頫
平凡的自然一角,却表现得很有生机。画面并不刻意求工,却透出平和而秀逸的气息。
注意到树木和石头的不同用笔了吗?
试着分辨石块上的不同墨色,它们对营造画面的气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山石
石分三面,表现体积。
轮廓左右要有浓淡之分,表现阴阳向背。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山石
石的组合要大小相间、错落有致。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山石
用皴法表现石头的表面纹理,使之厚重并富有体积感。
披麻皴
斧劈皴
折带皴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山石
画山先定外形轮廓,然后皴出山体结构,点染而成。山的造型要注意脉络贯通,山势起伏,层次分明。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山石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树的造型千变万化,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棵树;树的结构规律大致相同,万变不离其宗。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下笔当取势,确定树干的姿态,再根据树木结构规律完成。
树干前后左右出枝体现空间感,树枝当争当让,或增或减,穿插自然。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树木组合遵循统一变化的法则,强调大小对比、前后空间关系的变换,更注重树木之间相互呼应的情意性。
树的组合要有大小之别、互相顾盼,穿插自然,忌讳根顶俱齐,等距排列。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点叶则要注意聚散,增枝点叶须适度把握繁简疏密。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墨色的浓淡变化使画面层次丰富,充满生机。
山水册页 清代 梅清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的布局
幽涧寒松图 元代 倪瓒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构图
宾主
呼应
确定一幅画中山脉峰峦的宾主关系,或相对呼应,或环抱其中,形成变化统一的整体。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构图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舟船、屋宇、桥梁、栈道等,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宣示作品主题,并在构图中起着重要作用。画点景的人、物结构要简洁、用笔与整体协调一致,山水景物浑然一体。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构图
一眼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演变
小结
尝试运用所学画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并与同学交流你所表达的意境。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
作业
基本信息 作 者 纸本水墨,35.5 × 7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容膝斋图》
画面 内容 江南山水,一河两岸,下方土坡杂树五棵,树后平坡茅亭,中间留白,上方远山重叠。
表现 技法 艺术 特色 布局: 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平远透视法衬托出江南山水的俊秀。大面积的留白耐人寻味
简略而不单薄
笔墨:先横后纵的折带皴法画出山石顶面与侧面,表现立体感,浓淡干湿不同的侧锋表现出微妙的笔墨层次,近坡皴多染少,焦墨点苔,极为淡雅,
笔精墨妙
意境:惜墨如金,化繁为简,透出文人画家远离尘嚣,寄情于画的情怀。
秋深萧瑟
绘画语言分析
描述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合作赏析
要求: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共同赏析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合作赏析
小提示:可与范宽《溪山行旅图》对比欣赏
基本信息 绢本设色,206.3×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画面内容 北方山水,巨峰矗立,山头杂树茂密,飞瀑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山路上一支商旅队伍,还有一弯溪流,点出溪山行旅的主题
表现技法 绘画特色 布局:三段式构图,远景主山占画幅三分之二,高远透视突出北方山水雄壮的气势,高大主山与渺小的驴队形成对比,鼓起的主山形状与恰到好处的收腰对比,一线天的瀑布倾泻而下,动静对比均,衬托出主山的崇高。布局复杂与高妙。
笔墨:方折有力的墨线勾勒轮廓脉络,极富力度美感,密如雨点的墨痕皴染肌理,雨点皴画层层积累,浓淡干湿变化层次丰富,在笔墨上追求雄健与多变。
意境:将北方山水的崇高、厚重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尽致。雄浑与传神。
基本 信息 纸本水墨,35.5 × 7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号云林)江苏无锡人《容膝斋图》
画面 内容 江南山水一河两岸,下方土坡杂树五颗,树后平坡茅亭,中间留白,上方远山重叠。
表现 技法 艺术 特色 布局:
笔墨:
意境:
·········
基本 信息 纸本水墨,35.5 × 74.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号云林)江苏无锡人(1301-1374)
画面 内容 江南山水,一河两岸,下方土坡杂树五颗,术后平坡茅亭,中间留白,上方远山重叠。
布局 笔法 艺术 特色 布局: 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平远透视法表现出江南山水的俊秀。大面积的留白耐人寻味,简略而不单薄。
笔墨:先横后纵的折带皴法画出山石顶面与侧面,表现立体感,浓淡干湿不同的侧锋表现出微妙的笔墨层次,近坡皴多染少,焦墨点苔,极为淡雅,笔精墨妙
意境:惜墨如金,化繁为简,透出文人画家远离尘嚣,寄情于画的情怀。
回望宋元·中国山水画赏析
合作赏析
要求: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共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