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3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3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16 18:5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教学设计
一 、问题的提出
电流是初中学生第一个要学习的电学物理量,苏科版教材将其安排在第十三章第三节“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这一主题中。长期以来,教师都主观地认为学生对电流概念的形成是顺理成章的,教学处理中往往一笔带过,忽视了对其引导。事实上学生对电流的认知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递减模式”:学生认为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各盏电灯时被“用掉”,“回到”负极就少了。又如“先后模式”:电流先经过灯L1再经过L2,那就是L1先工作,L2再工作,如果用的导线长一点,路程长了,电流到达就慢了。
综合分析,学生对电流存在认知障碍的原因有:一是缺乏 旧知的基础。初二学习的现象篇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 量的感性经验,有迹可循。而在电学的学习中,学生会使用各 种电器,但对其最基础的工作原理,学生在生活中几乎从来没 有涉及过。况且从宏观的电学现象中也无法归纳推理“电 流”。二是学科知识教学不平衡。关于电荷、带电微粒在初二物理和初三化学中均有教学安排。但学生在初二学习时就相当模糊,基本属于死记。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安排在第三单元介绍物质的奥秘,第四单元介绍化合价等知识。化学的学习落后于物理中电流概念的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知识支撑。三是学生身心发展程度不够。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对它的学习更偏重于抽象化的理解。刚升入初三的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学生对电流概念的理解。
二、电流概念的建立:割裂认知过程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中先用与水流的类比引入电流,简要 说明电流的单位及生活中常见的电流值;接着安排了观察电 流表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实物并阅读说明书,自主学习电流表 的使用方法;最后学生实验探究 串 、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教材在给出串、并联电路图后,均提示学生先猜一猜A、B、C三点的电流关系,再测量实验数据,既达到训练学生使用电流表技能的目的,又通过比较、分析数据得出了电流特点。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将其分成三个环节处理:首先学习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建立电流概念;其次学习怎样把电流表接入电路,重点是教授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最后探究串、并联电流特点,练习电流表怎样读数,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本节知识表面有两大模块: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然而高潮暗设在通过“用电流表探究”深化电流概念,用好探究中的 “猜一猜”,就能很好地破除学生对电流概念的误区。而教师将内容分成三个板块进行,每一个板块都提出了对应的学生能 力要求,看似铺设了学习小台阶,便于学生掌握,实则是割裂了学生系统的认知过程,人为的为学生理解电流设置了障碍。特别是探究环节,教师简单处理,忽略“猜一猜”环节,只注重练习使用电流表和掌握电流特点,这种“抓住局部、忽略整体”“为教而教”的设计,导致学生对电流概念只能囫囵吞枣,不利于后续的电学学习。
三、电流教学设计:循序渐进、逐步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眼于“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真 实探究中升华概念”这一思路,将教学重点由“培养学生操作技 能和迁移能力”深化为“逐层递进,破除误区,认知电流”。电 流的教学在这样的理念下展开。
1.类比引入、浅尝辄止
【简要实录】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演示实验:断开开关,灯熄灭)
师:灯为什么灭了?
生:没有电流了。
师:有电流经过,灯会亮,没有电流,灯就灭了。那你看见电流了吗?电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研究电流。
(PPT:水轮机图)
师:是谁使水轮机转动的?水轮机能一直这样转动下去吗?
总结:由于水总是固定的从高处流向低处 ,形成的水流冲击水轮机使其转动。可见定向移动的水会形成水流。
(PPT:电路中电荷图)
介绍:初二我们学过原子核、核外电子等知识,电路中有大量的带电粒子存在,一旦这些带电粒子定向移动起来,电路中就形成了电流,通过灯丝就能使电灯发光了。
师:我们知道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那我们这个电路中电流方向如何呢?
生:从正极出发回到负极。
(演示实验:电路中再加一盏电灯,小灯变暗,说明电流有强弱)
师:物理学中为了表示电流的强弱引入了电流强度这一物理量,简称电流。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了解电流强度的符号及单位,了解常用单位及生活中常见的电流值。
评析:学生对“通电灯亮”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学中反其道而行之,用“断电灯灭”来引入,转换角度,刺激学生联系电流,进入学习状态。由于学生对电流缺乏生活经验,教学中结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回顾初二学习的物质组成知识,利用水流类比,点明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帮助其建立形象认知。但毕竟电 流和水流不同,类比仅仅是浅尝辄止,不宜花大时间深入。在学生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其阅读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流值,进 一步增强抽象的电流概念与生活形象之间的联系。
【简要实录】
师: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流过小灯的电流有强有弱,我们实验室也有仪器来测量电流。请同学们对照实物,阅读书本的使用说明,思考问题,了解电流表的构造及用法。
问题1:电流表的用途是什么?你怎么判断这个是电流表?
问题2:电流表的刻度标志与以往学习的测量工具有何 不同?(量程、分度值)
问题3:表头下方有几个接线柱代表何意义?与量程有何联系?
问题4: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成果。
对使用注意点中“绝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学生不能理解,可做这样的处理:
师:回忆前面,哪里也提到过“绝不允许将什么直接接到电源两极”的?
生:导线。
师:为什么?
生:电源短路。
师:那现在是不是也可能有同样的隐患存在呢?我们试一试。
(演示实验,电流表试触电源)
师:我们发现试触现象跟导线试触电源是一样的,可见,电流表就相当于导线,会引起电源短路,所以绝对禁止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评析:这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为在生活中根据说明书使用家用电器打基础。教学中“自学”和“指导”怎 么“放”、何时“收”要切实有度。自学开始忌不做任何提示的“全放”,汇报成果时忌“全收”,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的“指导”体现在“自学”开始前的四个问题中,学生 “自学”成果体现在学生间的碰撞、补充、交流中,教师则在学生自学不到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收 ”,比如演示电流表试触电源导致短路。对于“电流表导致电源短路”的问题,学生对目前的知识是无法理解的,不宜深挖。生活中家用电器说明书上严禁的步骤,实际操作时就是不允许的,一旦违规将有安全隐患。 若为了强化学生“不能”的认知而将之改为学生实验,会导致学生错误的认识:说明书说不可以,但短时间的偶尔为之还是可以的。
3.细导探究、去障升华
【简要实录】
(师再次出示电路示教板,如图1演示实验:串联电路中,靠近正极的L1更亮,后面的L2 则暗一些)
师:灯亮说明有电流,你觉得这个电路中A、B、C三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呢?说说你的猜想,并说说你这样猜想的依据。
生:IA>IB>IC,因为L1更亮,说明流过L1 的电流应该比L2大。
师:那你觉得为什么这个电路中 L1会比 L2亮呢?
生:因为电流从正极出来先经过 L1了。
师:那按照我们的猜想 ,如果把L1放到L2的后面,应该谁更亮呢?
生:L2 。
(演示实验:交换两灯的位置,观察小灯的亮度)
师:怎么跟大家的猜想不同呢?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的猜想哪里错了,这三个点的电流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实验测量,请大家动手测一测。
生:探究实验,收集、比较、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
师:通过测量我们发现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那我们之前的猜想依据错在哪呢?其实灯的亮度并不仅仅由电流决定,L1更亮是因为还有其他的电学影响因素比L2的大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 学习。所以电路中电流并不是先到L1再到L2的,也不是经过各盏电灯时被“用掉”,“回到”负极就没有了的。 用电器不会“吃电流”。用电器消耗了什么,我们也将在后面学到。
评析:在初步建立电流概念时,教师无形中为学生埋下了认知隐 患,如果不加以剔除,一旦遇到诸如“教室投影仪电路问题,要 求:带动风扇的电动机启动后,灯泡才能通电发光;风扇不转,灯泡不能发光”的习题时,立即就会显现出来。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错选为串联电路 :电流先经过电动机,再经过电灯的。所以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当现象与猜想大相径庭时,对学生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它不仅能强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更 是破除认知障碍,升华电流概念的最好时机。通过学生的亲身探 究和教师的进一步阐述,学生对电流的认知就瓜熟蒂落了。如果我们前面不用“类比”,不用“灯变暗的演示实验”,是不是后面的猜想也可以省略了呢?其实不然,没有类比的过程,学生缺乏形象化的模型,电流概念的建立是无根之木,是虚的。当后面学习电压引入类比时,学生还会自动地将这种类比深化,还是会产生认识的误区。
教学反思
1.优化教学内容,降低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指出: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而教师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则决定着外在认知负荷。因此,若要减轻学生对电流概念的认知负荷,优化教学内容很重要。本节安排为两个课时,我们无须把并联的电流特点也匆匆忙忙地放在第一课时,完全可以在第二课时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设计方案,练习电流表在干路、支路中的连线,探究电流特点。第一课时在类比引入时宜点到即止,在探究串联电流特点上花足时间,放大学生的认知误区和实验现象之间的矛盾,细致引导,有助于学生升华对电流的理解。
2.把握知识本质,实现高端备课
教材中的知识只是一种贮存状态的知识,需要将其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备课时需要站在高处研读教材,领悟教材暗含的理念,突破一节的教学内容,放眼整个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教师备课时更需要厘清学生的现状和学习起点,放低身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习的难点。有时候打垮我们的不是面前巨大的高山,而是脚底下不起眼的一颗砂石。脱离了学情的分析,我们所预设的难点不一定是学生真正的难点。在电流的教学中,我们在对学习内容深入透视的基础上,通过“初步建立、自主学习、猜想探究”三个环节,合理创设情景,为学生概念的理解铺设了一条循序渐进的认知通道,从而使电流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