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17 11: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 角(第4课时)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2)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其数学语言表达进行探究。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图形来认识和理解,本节课的例1、例3旨在加深学生对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的认识,以及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在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文字语言结合图形去理解,挖掘各个角之间的关系,进而再用符号语言表达出来,即题目的解答。教科书中的例2是有关度、分、秒的除法问题,要详细说明除的过程,使学生看到把度的余数继续再除的情况。必要时也可写出竖式,使学生清楚看到退位的情况,并可说明乘的进位正好与此相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中刚刚接触到数学语言,对角平分线的概念中蕴涵的角相等和倍分关系不很明确,几种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不很熟练,这些都是本节课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点关注:抽象的文字语言,结合直观的图形语言,再联系到数量,学生是否能够最后再给出符号语言的表示,最终完成解答,充分发挥几种几何语言的优势,从各个方面认识图形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综合描述;
(2)经历探究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运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目标解析
(1)通过复习角的和差与角平分线的概念,进一步理解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能够对几种几何语言有初步的认识;
(2)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培养学生结合图形来分析数量关系,把几何意义与度数的数量表示结合起来,达到形与数的结合。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和差关系及角平分线,并能够解决具体问题。
(二)难点
几种几何语言间的转化。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直观地展示图形语言,使同学们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自学
课前同学们自己观看本节微课,记录疑问,课上与老师、同伴讨论,解决。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前一天把微课下载到教室的一体机桌面上,并把导学案发给学生。
学生:自己找时间观看微课,尝试完成导学案的习题。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自己观看本节微课,初步感受本节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课堂活动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直角的度数为多少?平角呢?周角呢?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是以多少为进制的?
如图,(1)若∠AOC=50 ,∠AOB=30 ,则 ∠BOC= ;(2)若∠AOB=50 ,∠BOC=20 , 则 ∠AOC= .
4. 如图,如果OB是∠AOC的平分线,那么 ∠AOC=2∠AOB=2 , ∠AOB=∠BOC= .
【师生活动设计】
师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口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回答完后,顺理成章引入学习课题: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回忆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多媒体播放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理解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综合描述。
2. 经历探究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运用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学习重难点:
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和差关系及角平分线,并能够解决。
【师生活动设计】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引导强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本节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巩固应用,深入理解
例1(课本P136例1) 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
∠AOC=53 17′,求∠BOC的度数。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有几个角?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主阅读,找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表达,完成解题过程。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伴交流,互相纠错。
教师:鼓励学生自发展示解题过程,并解说理由。
师生:互相补充,解决疑问。并规范解答格式。
【设计意图】通过本例的解决加深学生对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的认识,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通过结合图形去理解文字语言,挖掘出各个角之间的关系,进而再用符号语言表达出来,即给出题目的解答,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2(课本P136例2) 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师生活动设计】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做法,独立完成后,与同伴交流,互相纠错。
学生:自发展示解题过程,一生到黑板板书计算过程,并解说理由。
教师:引导指正,并强调退位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板书计算过程,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看到退位的情况,并可说明乘的进位正好与此相反,熟练角的除法运算。
例3 如图,已知∠AOB=90 ,∠BOC=60 ,OD是∠AOC的平分线,求∠BOD的度数.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BOD可以看作是哪两个角的和或差?这两个角的度数你能求出来吗?“OD是∠AOC的平分线”这个条件说明图中哪些角相等,哪些角存在2倍关系,哪些角存在半角关系?这些关系对于求∠BOD有帮助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口述思路,互相补充,并写出解题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自发展示解题过程,并解说理由。
师生:互相补充,解决疑问。
【设计意图】学生从抽象的文字语言开始,结合直观的图形语言,联系到角的数量关系,最后再给出符号语言的表示,从而完成解答,充分体会几种几何语言的优势,从各个方面认识图形的关系,加深对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的理解。
(四)巩固提高,挑战自我
1.课本p136第2题.
2.课本p136第3题.
3. 如图,已知∠DOE=70 ,∠DOB=40 ,
OD平分∠AOB,OE平分∠BOC,求∠AOC的度数.
【师生活动设计】
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综合描述。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互相纠错。三位学生分别展示解题过程,并解说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集中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练习的解决以及对本节知识的补充,使学生掌握角的有关计算,进一步加深对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理解,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五)反思质疑(大家来说说……)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比如进行角的运算要用到哪些知识点?体会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等,大家来说说……。
你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活动设计】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总结解题方法,回顾几种数学语言间的转化,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概括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并揭示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梳理几种数学语言的表达方法,强调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课后作业
1. 教科书第140页习题4.3第9,10题.
2.已知∠AOB=90°,∠BOC=60°,OD是∠AOC的平分线,求∠BOD的度数.(提示:画图时要分情况讨论.)
3.课外拓展:(选做题,巩固练习3变式练习).如图,已知∠DOE=70 , OD平分∠AOB, OE平分∠BOC,求∠AOC的度数.
板书设计
教师板书区: 学生练习区: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2)
一、要用到的知识点
1、直角=90°,平角=180°,周角=360°;
2、1°=60′,1′=60″;
3、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
二、方法:数形结合思想。
具体步骤:
1、看:看已知条件;
2、察:结合已知条件观察图形;
3、找:找出角的和差(平分线)的数量关系;
4、写:正确写出解题(计算)过程。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量,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