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件(25+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件(25+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6 18:26:38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技的建立。那么,在东方,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又有什么样的争论?
哥白尼
日心说
托勒密
地心说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第一课时
关增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学术作品,积累科学常识。
2.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
3.了解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及论证,激发探究精神。
作者简介
1956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 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
关增建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当然并非好事,只是人类为获得现代文明而被迫付出的代价罢了。有识之士很早就在为此担忧。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就已经受到热烈欢迎。 那时,萨顿正在大声疾呼,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选定的这座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科学史。
写作背景
▲科学史家 萨顿
写作背景
2006年,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江晓原、关增培等四位知名教授,联合推出了一部科学史著作《科学史十五讲》。该书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入手,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
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安谧 曜
眼瞀 周髀
蔡邕 落下闳
晷影 祖暅

mào
yōng
guǐ
yào

hóng
gèng
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重 重差 说 游说
重量 说服
秘 秘书 觉 错觉
秘鲁 睡觉
chónɡ
zhònɡ


shuì
shuō
jué
jiào
预习检测——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前zhān 覆pán
chán蜍 pán石
涵dàn bān蝥
dān州 分niè








预习检测——掌握词语
掌握词语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例句】叼羊和赛马不仅是一项扣人心弦的马上游戏,而且是一种力量和勇气的较量。
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例句】俄方的有关声明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真实意图。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例句】种姓制度下的印度士兵,多次燃起战火,只因其根深蒂固的优越性。
预习检测——掌握词语
掌握词语
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例句】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弗·伍德说:“中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有点令美国的努力相形见绌。”
圭臬:指准则或法度。
【例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医学界的圭臬。
预习检测——易错词语
易错词语
旷日持久:
可见一斑:
一针见血:
不以为然:
不胜枚举:
引人注目:
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指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不绝如缕\络绎不绝
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络绎不绝\不绝如缕
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相同点:都有“连续不断”的意思。
不同点:二者适用对象不同。“不绝如缕”用于声音、情绪、局面等对象,“络绎不绝”一般形容人、马、车、船等。
例句:果园里蜜蜂的声音变小了,但依然不绝如缕,仿佛不是它渐渐陷入沉默,而是沉默在我们之间升高了,就像河水涨潮那样。
②虽然通往窑背村的乡村公路不大,但是开车前往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每个人都想感受这一番来自大自然的清凉和迷人的瀑布之美。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询问\讯问
征求意见,打听。
讯问\询问
审问。
①询问的对象主要是证人。
②涉及自身利益不大。
③自愿作证,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①讯问的对象大多是犯罪嫌疑人或者于案件有关的人。
②涉及自身的切身利益。
③有有意逃避或不愿意的成分,不采取强制措施无法正常开展司法活动。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固然\诚然
固,本来的意思,就是本来就是这样。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诚然\固然
诚,确实的意思,就是确实是这样。强调事实真的如此;一般要同“但” “但是”“然而”搭配呼应;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缺陷\缺点
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
缺点\缺陷
指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与优点相对。
不同点:
“缺点”比“缺陷”程度小,一般指不足、不对的一方面(这方面重要性不强);而“缺陷”侧重不完整(指应该有的而没有)。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贯穿\贯串
穿过;连通;贯串
贯串\贯穿
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连贯
不同点:
贯穿可用于抽象或具体的事物;
贯串一般只用于较抽象的事物
文章结构
从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引出浑盖之争。
PART1
第1段
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四中观点。
PART2
第2-9段
介绍“天圆地方”说
介绍并评价宣夜说
介绍并评价盖天说
浑天说出现,浑盖之争揭幕
盖天说
扬雄批驳盖天说
王充批驳浑天说
葛洪、何承天为浑天说辩解
浑盖之争的争论之热烈
浑盖之争的原则与特点
文章结构
具体介绍浑盖之争。
PART3
第10-15段
评价浑盖之争的作用与意义,收束全文。
PART4
第16段
浑天说
文章主题
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向读者介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构的几种主要学说,以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场持续千余年之久的学术争论为话题,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传读,向读者普及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盖天说
浑天说
课堂练习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头第一句话具有领起作用,对东西方天文学的发展特点做了概括。
B.作者先举西方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目的是证明古代中国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也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天圆地方”说存在着明显的漏洞,而孔子师徒对漏洞的补充使其失去了宇宙结构说的资格。
D.宣夜说认为宇宙具有无限的空间,所有天体都飘浮在虚空中,富有想象力。
B
课堂练习
2.下列红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天壳(qiào)  拓片(tà)   脑髓(suǐ)  翌日(yì)
B.朔望(shuò) 日晷(ɡuǐ) 蕴藉(jì) 处境(chǔ)
C.宁谧(mì) 分歧(qǐ) 遒劲(qiú)  消遣(qiǎn)
D.恪守(kè) 脖颈(ɡěnɡ) 模型(mú) 拮据(jié)
A
课堂练习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瞻仰  赡养  寒喧  朔风  扣人心弦
B.萧瑟  笙箫  诡秘  鬼祟  一针见血
C.波澜  阑干  尊循  谛听  深谋远虑
D.辩解  辨识  掂记  凋零  出乎义料
B
拓展提高
盘古开天地
【出处】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徐整《三五历纪》)
拓展提高
盘古开天地
【解读】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锦绣的宇宙。这个传说故事虽纯属虚构,但它说明了人类改造、征服大自然的伟大理想,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与自然抗争、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智慧才智。
从另一个角度说,盘古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坚持不懈,能够为他人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是高尚的,是值得我们永远崇敬的。(共28张PPT)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第二课时
结构图示
本文回顾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证,概括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并指出这些学说的历史贡献。
重要学说
重要意义
天圆地方说
宣夜说
浑盖之争
盖天说
天在上地在下天地同大
浑天说
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促成了众多学科问题的解决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任务导引】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本课概括了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发展过程,回顾了学说论争。学习时要细读课文,探究分析文章的主要观点。
任务探究一
任务设计
阅读本文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宇宙结构有哪几种认识?请分别概括其基本观点和历史贡献。
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这种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方圆是不能嵌合严密的。
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
任务设计
阅读本文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宇宙结构有哪几种认识?请分别概括其基本观点和历史贡献。
认为天是没有形体的无限空间,创造了天体飘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宣夜说打破了固体天球的观念,描述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两千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
宣夜说
任务设计
阅读本文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宇宙结构有哪几种认识?请分别概括其基本观点和历史贡献。
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 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
盖天说
盖天说
任务设计
阅读本文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宇宙结构有哪几种认识?请分别概括其基本观点和历史贡献。
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
盖天说
任务设计
阅读本文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宇宙结构有哪几种认识?请分别概括其基本观点和历史贡献。
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
浑天说
浑天说
任务设计
本文中,浑盖之争涉及哪些争论的内容?有何历史贡献?请简要概括。
浑盖之争涉及与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方方面面。
西汉末年
扬雄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做了批驳。
东汉
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浑天说“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进行了批驳,他认为太阳这个大火球从水中出入不可思议。
晋朝
晋朝葛洪针对王充的责难,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有力批驳了盖天说的观点。
晋朝
晋朝的虞喜提出了《安天论》,虞耸提出了《穹天论》,东吴的姚信则提出了《昕天论》,一时间,诸说蜂起,人们辩论不休。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贡献:浑盖之争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FAST“藏在”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这个巨大的洼坑本身,就是 FAST 的三大创新之一。就是选择把“天眼”安放在这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FAST 的第二大创新就是“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任何地方。相比之下,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也不小,但是它的眼睛就永远只能盯着一个方向。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眼”的“视网膜”就是 30 吨重的馈源舱,它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能够“收放自如”,实现误差小于 10 毫米的定位!这是 FAST 的又一大创新。
这只在贵州的群山之中凝视着宇宙的“天眼”,即将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搜索地外文明的踪迹。
简要概括中国“天眼”三大创新的好处。
拓展延伸
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就是选择把“天眼”安放在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FAST的第二大创新,就是“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任何地方;
FAST的第三大创新,“天眼”的“视网膜”,就是30吨重的馈源舱,它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能够“收放自如”,实现误差小于10毫米的定位。
【参考答案】
梳理文章行文思路
【任务导引】本文是一篇科学史文章,文章思路清晰,通过事实材料、引用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学习时要注意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
任务探究二
任务设计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文章从西方科学史上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争论引出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先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宇宙结构的认识谈起,从“天圆地方”说,继而谈到替代“天圆地方”说的宣夜说。从以上两种学说引出重点“浑盖之争”。
在“浑盖之争”这一部分,先阐述了盖天说的观点和历史贡献,接着谈到挑战盖天说的浑天说。重点谈到浑盖之争涉及的方面,列举了历史上的各种观点。
最后总结了浑盖之争的本质和历史作用,对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学术论争给予了充分肯定。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刺蜂的奇异世界
无刺蜂隶属于膜翅目,蜜蜂科,无刺蜂属,起源于非洲,随着蜂群队伍的不断壮大,其分布越来越广泛,逐步扩展到热带与亚热带的各个地区。在中国,它们占据着海南与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地带。
上帝是公平的,他关上了“螯刺”这扇门,又打开了“强有力的嘴巴——下颚”这扇窗。失去螯刺的无刺蜂,自有一套独创的看家本领。它们的制敌策略通常有3种:释放蜂胶,粘住敌人,遂以叮咬,制服敌人;释放毒气、毒液,自卫防身;钻入毛发,粘住咬断。
无刺蜂的后足带有胶状小球,其内含有黏性极强的蜂胶,在遇到挑衅者(如胡蜂)时,它们利用蜂胶的黏性,将胡蜂的翅膀粘住,使其以自由落体之姿坠到地面,之后对其进行撕咬,彻底将其消灭。
有的无刺蜂则以“毒气与毒液”为杀手锏。在遭遇敌害时,它们如黄鼠狼一般释放一股极其难闻的气体,在熏跑敌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时间;有的种类则喷出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所溅之处,无不被其“毁容”,极具杀伤力。
有的无刺蜂在人触碰其巢穴时,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入人的头发、眉毛中,甚至会进入人的眼睛、耳朵,旋即释放黏液,用下颚撕咬,令人产生不适感。
但相对蜜蜂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无刺蜂是一类比较温顺的小动物,它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或动物。无刺蜂秉承着“自卫防身”的原则施用着它们的独门武器,算是一群和平爱好者。
无刺蜂生来与众不同,它设计的“小屋”也别具一格,其复杂程度堪称“蜜蜂之最”。无刺蜂通常把“家”安在中空的树干或树杈上,巢在树洞内呈长桶状,密封性良好,只留一个小孔与外界相通,孔的外侧通常连有一根“管子”,此“管状通道”由蜂蜡和泥土混合筑成,有的“管状通道”还被设计成“喇叭状”,向内一直通到蜂王繁殖的区域。整个蜂巢采用多种建筑材料:蜂蜡、蜂胶以及树脂等。这些建筑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防水。因而蜂巢就像一个裹紧的粽子,既保温、防水,又御敌。
无刺蜂蜂蜜呈绿褐色,与普通蜂蜜相比,具有水分大、口感略酸、香味更浓郁、还原糖含量较低、淀粉酶值较低等特点。无刺蜂蜂蜜还以药用价值高而著称。它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白内障、皮肤病以及一些妇科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
(节选自《百科知识》)
通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全文先介绍无刺蜂的类属起源、分布范围,再介绍其生理特征、生活习性,最后说明它的药用价值。严格遵循了科普文逻辑思维严谨的要求,不蔓不枝,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在天文理论方面,两汉时,人们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中黄”。进而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边际,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英国科学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它与同时期的希腊任何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但我们必须承认“宣夜说”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宇宙模型,且对古代中国产生的作用也远没有“浑天说”大。古代中国人还建立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它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如金牛座蟹状星云被天体物理学家认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而在我国古籍中已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的详细记载。
——摘编自孟祥伟《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有删改
【材料二】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材料三】中国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盖盖在地上。这种学说能够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浑天说认为全天星辰都布于“天球”之上。汉武帝对争议双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定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结果浑天说一方胜出,制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由此,浑盖之争也拉开了帷幕。争议中,双方大都秉持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太初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这些都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1.结合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B.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C.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D.“盖天说”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非常相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曾通过一些途径传到了周边的国家。
D项,古代印度宇宙模型与中国的天文理论相似,有巧合的可能,不能由此得出“中国的天文学成就曾通过一些途径传到了周边的国家”这个肯定判断,过于武断。
【解析】
答案:D
2.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C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并不能推断出“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这一结论。
【解析】
答案:C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浑盖之争”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特点:争议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成就丰富; 注重以实际测量方式进行检验(重以实践检验真理);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
影响:促进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促进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