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共50分)
1.(本题2分)(2020·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里的“此翁"是
A.邓稼先 B.王进喜 C.袁隆平 D.焦裕禄
2.(本题2分)(2020·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教研室八年级期末)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下列搭配错误的项
A.“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 B.“铁人”——王进喜
C.“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两弹元勋”——邓稼先
3.(本题2分)(2021·吉林大安·八年级期末)2008年实现太空行走的是
A.神舟一号 B.神舟七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九号
4.(本题2分)(2021·吉林·德惠市第三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
A.导弹 B.气象卫星 C.人造地球卫星 D.实用通信卫星
5.(本题2分)(2021·湖南宁远·模拟预测)2020年3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规定: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课有利于学生
A.增强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B.提升问题意识,轻视书本知识
C.参与劳动实践,放弃理论学习 D.拓展课外知识,弱化课堂学习
6.(本题2分)(2021·河南柘城·八年级期末)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
A.共和国脊梁 B.两弹元勋 C.炮兵英才 D.航天之父
7.(本题2分)(2022·山东天桥·九年级期末)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太空授课。这种新型课程的呈现主要得益于( )
A.航天技术的应用 B.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C.生物技术的应用 D.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8.(本题2分)(2021·黑龙江龙凤·七年级期末)中国人民在衣、食 、住、行、用等方面变化最显著的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土地改革后 D.改革开放以后
9.(本题2分)(2021·辽宁东港·八年级阶段练习)新时期的农民说,生活改善靠“两平”。送来好政策的是邓小平,送来水稻好种子的是
A.蒋道平 B.袁隆平 C.吴阶平 D.郎平
10.(本题2分)(2021·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在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个人介绍页面上,形容屠呦呦为“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其成就跨越东西”。她的“成就”是
A.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B.成功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C.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D.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1.(本题2分)(2021·北京丰台·八年级期末)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
12.(本题2分)(2021·山东天桥·八年级期末)有一位老人曾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拥有这两个梦想的“老人”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邓小平 D.袁隆平
13.(本题2分)(2021·海南·海口市第十四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新气象不断涌现。下列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凭政府发放的布票、粮票购买生活用品
B.绿色食品等概念深入人心
C.人们不仅追求好吃而且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D.开私家车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14.(本题2分)(2021·辽宁新抚·模拟预测)“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两弹”是指( )
①原子弹 ②氢弹 ③核弹 ④导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本题2分)(2021·新疆铁门关·八年级期末)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授予世界上在某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我国的诺贝尔获奖者有
①袁隆平 ②钱学森 ③屠呦呦 ④莫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本题2分)(2021·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我国制定任何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下列所述,与我国当前基本国情不相符的是
A.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C.中国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D.中国所有的科技都领先世界
17.(本题2分)(2021·河南扶沟·八年级期末)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共发送旅客约298亿人次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人口大迁徙。下列对我国交通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B.城市交通非常落后
C.人们出行大多选择民航 D.中国交通建设一直领先世界
18.(本题2分)(2021·河北唐县·八年级期末)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被称为奇迹。对此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李四光 B.袁隆平 C.钱学森 D.屠呦呦
19.(本题2分)(2021·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因病去世,一代巨星陨落。他曾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
A.发现青蒿素 B.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发现罗红霉素 D.推动玉米高产
20.(本题2分)(2021·湖南北湖·八年级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成就很大。八(1)班同学决定以“走向太空”为主题,办一期展报。下列资料可以纳入展报的有( )
A.发现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B.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C.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1.(本题2分)(2021·广东怀集·八年级期末)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篇章。20世纪70年代我国步入了太空时代,其标志性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22.(本题2分)(2022·河南卫辉·八年级期末)下面两组图片共同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社会生活的变化 B.民族服饰的消亡
C.社会礼节的革新 D.崇洋媚外的风气
23.(本题2分)(2021·吉林长春·模拟预测)下面是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单位:千克),这说明
A.民众的主食消费增加 B.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D.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
24.(本题2分)(2021·湖南娄底·二模)天问一号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备受人们关注。1970年中国航天人实现“敢上九天揽月”梦想,体现航天成就的是( )
A.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B.武汉钢铁基地建成
C.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D.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5.(本题2分)(2022·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二、综合题(共40分)
26.(本题10分)(2019·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某中学八年级开展“两弹一星”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读图说史】
(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探究学习】
(2)在探究中,同学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具有重大意义。请你选择其中一项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
【展示分享】
(3)探究后,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展示同学们的探究成果?
27.(本题10分)(2018·辽宁丹东·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名称 成就 称谓
① 完成原子弹理论方案 两弹元勋
袁隆平 ② ③
④ ⑤ 第一位荻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科学家
(1)完成表格缺失的内容?① ② ③ ④ ⑤
(2)表格中成就的取得进一步印证了邓小平哪一论断的科学性?
(3)通过表格和所学知识谈谈科学家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28.(本题10分)(2021·山东岚山·八年级期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史会永远铭记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奋斗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美奋斗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十八枚红手印,映红农民新生活。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包干”后来演变成怎样的制度?该项制度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 “最美奋斗者”——两弹一星先进群体:勇于攀登,彪炳史册。
在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他们中的许多人,如钱学森、郭永怀等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为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也有很多人像于敏一样,为了研制“两弹一星”,隐姓埋名几十年,连家人都不了解他们具体从事的工作。科学家们和广大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勇于攀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这样的成就令世界为之惊叹。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两弹一星”群体体现了怎样的优秀品质?
材料三 “最美奋斗者”——袁隆平: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50多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重大贡献。
(3)材料三中,袁隆平为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做出了什么贡献?你认为应该从袁隆平院士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材料四 “我们都是奋斗者”——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学生是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需要我们接续奋斗,继往开来。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应怎样践行“最美奋斗者”精神
29.(本题10分)(2021·湖南雨花·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年(1955年)冬天,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时任院长的陈赓大将问:“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摘编自刘程、范炬炜《钱学森与“两弹一星”》
材料二
材料三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钱学森为新中国哪一领域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材料二中走出舱门的航天飞行员是谁?这次载人飞天的壮举,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综上所述,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他以杂交水稻改变了世界,故选C;邓稼先是核物理学家,王进喜是工人,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他们都和“专注于田畴”无关,排除ABD。故选C。
2.A
解析:A项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而屠呦呦则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故A项搭配错误;B项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以顽强的意志战胜重重困难,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王进喜被誉为“铁人”,故B项搭配正确;C项1962年焦裕禄任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他带领群众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患癌后仍然坚持工作,直到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故C项搭配正确;D项邓稼先1958年开始致力于原子弹研究,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故D项搭配正确。所以本题应选A
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成功发射,神州七号宇航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在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故选B;神州一号是1999年我国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故排除A;神舟五号是2003年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当时宇航员杨利伟并未出舱,故排除C;神州九号发射于2012年,它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故排除D。
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C项正确;我国第一颗导弹试验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材料体现的是人造地球卫星,A项错误;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不是气象卫星,B项错误;我国发射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是在21世纪,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5.A
解析:根据材料“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劳动教育课有利于增强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故A正确;BC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CD项。故选A。
6.B
解析:据所学可知,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故B项正确;共和国脊梁一般指中华脊梁,许多为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都被称为“共和国脊梁”,排除A项;苏宁入伍22年,被战友誉为“炮兵英才”,排除C项;钱学森是“航天之父”,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解析:1999 年 11 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 年 10 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 年 9 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如今天空授课也开始进行,这种新型课程的呈现主要得益于航天技术的应用,A项正确;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与材料这航空技术不符合,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8.D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也发生显著的变化,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政权刚刚成立,各项事业需要恢复,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变化不是最显著时期,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也发生显著不是显著时期,排除B项;土地改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给世界以巨大影响,他因此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B项正确;蒋道平是原中国空军第四军副军长,排除A项;吴阶平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排除C项;郎平是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教练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经过艰难探索,1973年,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中国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BCD三项。选A项。
11.B
解析:1970年,我国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人造地球卫星,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D
解析:依据“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人物是袁隆平,袁隆平是我国著名农学家,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D正确;邓稼先是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A排除;钱学森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排除B项;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排除C项。故选D。
1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凭政府发放的布票、粮票购买生活用品”是计划经济时代相关的,与改革开放后社会现象的描述不符;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两弹一星”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而原子弹、氢弹均属于核弹,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此,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袁隆平和钱学森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因此,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CD项。故选B项。
16.D
解析:中国所有的科技都领先世界表述与史实不符,D符合题意;ABC项与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D。
17.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A项正确;“城市交通非常落后”、“人们出行大多选择民航”、“中国交通建设一直领先世界”的说法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这个奇迹的背后,便是以灌溉为基础的精耕细作农业。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基因的多样性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故B正确;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排除A项;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排除C项;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B项正确;发现青蒿素的是屠呦呦,排除A项;发现罗红霉素和推动玉米高产不是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排除CD项。故选B项。
20.D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以“走向太空”为主题,办一期展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入选,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填补航天技术,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发现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属于生物工程方面的成就,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都是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BC项。故选D项。
2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C项正确;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掌握了核技术,排除A项;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解析:根据材料中第一组图片显示由见面跪拜到握手;第二组由袍身宽大,不能显现出女性美的服装,到充分显现女性曲线美的旗袍流行,从而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A项正确;民族服饰、社会礼节都具有片面性,排除BC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崇洋媚外的风气,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解析:仔细观察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肉类、禽类、奶类消费增加,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粮食1978年123.6”“粮食1996年73.3”,这说明民众的主食消费减少,而不是增加,A说法错误,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升,而不是下降,C说法错误,排除C项;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说法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
24.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D项正确;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是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工业建设成就,排除A项;武汉钢铁基地建成是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的工业成就,排除B项;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1964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解析:改革开放前的三大件和改革开放后的三大件有了明显的不同,新的高档消费品层次不穷,从三大件的变化可以深切的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教育、社会保障、饮食结构优化,因此BCD错误。综上故选A。
26.(1)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掌握了核技术,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手抄报、多媒体、图片介绍、自由讲解、主题演讲等形式。
解析:(1)根据题干中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因此,“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具有重大意义: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掌握了核技术,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例如: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根据上述探究,展示探究成果的方式是:手抄报、多媒体、图片介绍、自由讲解、主题演讲等形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掌握了核技术,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证明中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27.(1)邓稼先;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青蒿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无私奉献精神勤于钻研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为原子弹和导弹的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之为两弹元勋;袁隆平在1973年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科学家。
(2)表格中的成就都是关于科技方面的成就,这些科技成就进一步印证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性。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勤于钻研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
28.(1)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答出任意两点)
(2)①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或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分析两个方面);②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等品质。(任意两项)
(3)①贡献:培育籼型杂交水稻。②精神: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科学创新、胸怀天下等(任意两项)。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和继承优秀楷模的优秀品质,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追求创新,与时俱进,勇于奉献,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言之有理语句通顺)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十八枚红手印,映红农民新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包干”后来演变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或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分析两个方面)。优秀品质:根据“科学家们和广大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勇于攀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等品质。
(3)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主要贡献是研究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单产。精神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勤奋敬业、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科学创新、胸怀天下等。
(4)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和继承优秀楷模的优秀品质,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追求创新,与时俱进,勇于奉献,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9.(1)航天科技;
(2)杨利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培育出杂交水稻并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甘于奉献。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钱学森为新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因此走出舱门的航天飞行员是杨利伟;这次载人飞天的壮举,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根据材料三“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 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此“他”的主要成就是培育出杂交水稻并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甘于奉献的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