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31 16:09:22

文档简介

课题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执笔人
陈飞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掌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思想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大大地便利了交通运输,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与之相伴随的是它更利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作为代价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起了巨大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应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是很有限的,可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方法
和手段
图片资料运用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二次评课
[教师导入]完成学案导学稿“独立试航”。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上面我们谈到的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导入课文。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思考: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多媒体展示)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主要指的是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火车和轮船。
   同学们,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76年,英国商人修建了一条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称为淞沪铁路。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通车的那一天,上海万人空巷,大家都来看热闹。关于当时的情景,《申报》曾有一篇报道,请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同学们,这就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情景。火车和轮船、照相、电影这些新奇的东西一样,当它们刚从外国传进来的时候,人们无不充满了好奇。也是这些新奇的东西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师引导]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教师小结]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标志。
我们可以看郑观应的一段材料。在材料里,郑观应把铁路比作一个人身上的血脉。如果有铁路,则血脉流通,此人手足灵敏。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铁路,则像一个人患了风痹之病,半身不遂,举动不灵。在这种情况下,连自身都顾不了,只能任人侮辱。同学们,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是主张商战固本的。他的观点在当时是进步的。由此看来,铁路等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
[教师过渡]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运营方式,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里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内容只有二个,即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新生事物?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华,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传到中国,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又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肯定。
[教师过渡]上面我们学习的是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及其影响。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照相的传入。除此以外,还有报纸以及专门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出现等。
[板书]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下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民群众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几项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教师板书]照相电影报纸出版。
[教师引导]在没有影片、电视录像带及我们现在接触的CD、VCD、DVD光碟时,如果想把一件事、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保留下来,什么方式最好?现有几种方法供大家选择:
A.文字描述
B.口头流传
C.拍成照片
[学生回答]C.拍成照片。
[教师引导]应该是这样,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以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的成分增加得越多,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用照片来记载呢,就能较客观一些。我们可以看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定军山》剧照""《渔光曲》剧照""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都生动地记录了真实的情况。那么,关于照相技术,我们能了解多少呢?我们也来介绍一下。
[教师引导]介绍完照相后,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电影的演变。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过书之后,知道电影经历了一个由无声到有声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电影的这个演变:1895年12月28日下午,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路易丝咖啡馆里,有20多个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等着放映所谓的"电活动画面"。这些人是被好奇心驱使,又加上卢米埃尔兄弟的苦口劝说,来到这里的。
卢米埃尔兄弟安放好了银幕的放映机后,电影开演了。尽管所反映的片子的内容极为简单,而且没有声音,但它还是使全场观众都看得入了迷,每个人都为这样的效果惊叹不已。从此,一种新的艺术娱乐形式--电影诞生了。
今天,电影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引导]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学生可能没有留声机的概念,需要教师介绍)
[教师过渡]前面同学们说了,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发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时的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孙中山等人在发动辛亥革命时,主要宣传手段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
[教师提问]举出各个时期创办的报纸名称。(列表投影)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是这样的。这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报纸。这种报纸只能看作一种宣传资料。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当时除了《申报》外,还有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下面我把《申报》简单介绍一下: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直到1949月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创办。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有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新闻检查,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1983年,上海书店将《申报》影印出版。
[教师引导]关于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是由它出版的。
[教师提问]报纸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学生回答]广告夸张,不符合事实,所以是骗人的。
[教师过渡]由于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由于文化生活的变迁,再加上中国近代不断变革的政治大潮,特别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移风易俗政令,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板书]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看一看民国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一是剪辫,二是易服,三是废止缠足,还有废跪拜之礼,改称谓。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民主派就极力提倡"风俗革命"。孙中山率先断发易服,表示跟清朝彻底决裂。秋瑾穿男装,跨骏马,背刀枪,在绍兴街上往来,给人们一种革新之感。他们是借助移风易俗来推动革命。
民国建立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又借助革命,大张旗鼓地移风易俗,从而铸造中华民族的"新国魂"。
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后,主张改用阳历,废止跪拜礼,普通相见为一鞠躬,最敬礼为三鞠躬。1912年3月5日的"剪辫文"规定:"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那时各地都掀起剪辫风潮。3月13日,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全国各省劝禁女子缠足,又设计中山装,这些都很快受到群众的喜爱。
[教师小结]列表归纳西方科技成果传入中国。
设问归纳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师强调]当然,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
课堂
练习
学案导学稿达标测试
反馈
教后
反思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目标导航】(快速阅读目标,明确本节学习重点)
1、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学习难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之上,记下发现的问题)
1.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 轮 船 、 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它们的传入,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还极大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 ,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信息传播。
2.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照 相 和 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 。
3. 后,外国人在 上海等 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 年在上海创办的《 》。它刊载了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 、 和 禁止缠足等法令。还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 、 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合作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
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出现
《申报》、商务印书馆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达标测试】
1、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
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④三跪九叩之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
A.阅读《申报》 B.参观“轮船招商局”
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 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
3、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4、1913年,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要了解江汉平原的棉花等级、棉花价格等相关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轮船到湖北实地考察 B.在《申报》刊登有关广告
C.拍电报了解行情 D.邮寄信件了解行情
5、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一个月来,上海成为全球瞩目的城市。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事情有
①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②轮船招商局的成立③《申报》的创刊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下列图片中,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中山装 握手礼 剪辫子 废止缠足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 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 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C.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8、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届时,海峡两岸人民将举行盛大的纪念大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 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 最基本的前提。
——摘自戴鞍钢《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语(转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 变化?
(2)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学后记】学习了本课,你有何感悟和启迪?
课件38张PPT。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历史课堂经济上工业化1912年1月28日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政治上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思考: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早期火车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 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弛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他们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申报》 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郑观应《盛世危言》探究: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早期电报机1876年贝尔电话探究:电报、电话的使用有什么影响?早期的照相机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二、文化生活的变迁日本偷袭珍珠港照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电影就深入内地,普及开去,各城市相继建起了电影院。这就是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西单文明茶园。它是北京第一个允许女子进入的戏园。 《定军山》剧照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 探究: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胡蝶在《歌女红牡丹》中的剧照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剧照 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想一想 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举出下列各时期创办的报纸名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民报》《新青年》、《每周评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时间出版的报纸宣传的思想早期报纸--《申报》商务印书馆
探究:报纸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呢?
广告夸张,不符合事实,所以是骗人的。 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想一想 清朝梳辫图溥仪剪辫装三、社会习俗的变化比一比:你知道改变了哪些习俗?清末剃发图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清朝官服孙中山和中山装清末民女民国少女清末女子缠足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变礼仪易服饰废缠足改称谓 民国初年的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西方科技成果传入中国表格 火车 英国 19世纪 淞沪铁路
轮船 美国 70年代 “黄鹄”号
有线电报 美国
无线电报 美国 20世纪
电话 美国
照相 法国
电影 法国 20世纪 《定军山》
报纸 40年代 《申报》
出版业 90年代 商务印书馆剪辫、易服、停止缠足、废跪拜礼、改称谓社会生活的变化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出现有限的。
传统习惯势力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改变。经济上工业化政治上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申报》、商务印书馆 剪发辫、易服饰、废缠足、变礼仪、改称谓 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黄鹄”号轮船淞沪铁路《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申报》商务印书馆练一练:1、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 )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④三跪九叩之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 ( )
A.阅读《申报》 B.参观“轮船招商局”
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 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
3、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 )
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4、1913年,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要了解江汉平原的棉花等级、棉花价格等相关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是: ( )
A.乘轮船到湖北实地考察 B.在《申报》刊登有关广告
C.拍电报了解行情 D.邮寄信件了解行情A巩固练习DBC5、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一个月来,上海成为全球瞩目的城市。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有①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②轮船招商局的成立③《申报》的创刊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下列图片中,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
中山装 握手礼 剪辫子 废止缠足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ADB8、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届时,海峡两岸人民将举行盛大的纪念大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 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 最基本的前提。
——摘自戴鞍钢《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语(转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剪发辫;易服饰(中山装、旗袍等);废缠足;变礼节(鞠躬、握手礼等);改称呼谓(同志、先生等) 。
(2)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