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杜甫诗三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夔州( ) 急暮砧( ) 万壑( )
明妃( ) 朔漠( ) 青冢( )
环珮( ) 渚清( ) 潦倒(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玉露凋伤枫树林( )
(2)江间波浪兼天涌( )
(3)寒衣处处催刀尺( )
(4)一去紫台连朔漠( )
(5)画图省识春风面( )
(6)百年多病独登台( )
(7)艰难苦恨繁霜鬓( )
3.文学常识填空。
(1)近体诗,与______诗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
(2)杜甫,字子美,唐代______主义诗人,曾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称______。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指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别”(指______、______、______)。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__”,世称他为“______”。
4.名句填空。
(1)(2009天津高考,14)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009安徽高考,10)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2009福建高考,1)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中抒发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之情的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kuí zhēn hè fēi shuò zhǒnɡ pèi zhǔ liáo
2.(1)使草木凋落衰败 (2)连天 (3)指赶裁新衣 (4)紫宫,宫廷 (5)曾经 (6)这里借指晚年 (7)极其遗憾
3.(1)古体 律诗 绝句 (2)现实 杜少陵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诗史 诗圣
4.(1)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2)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3)无边落木萧萧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5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1世纪教育网
5.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同意。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也象征了时局动荡和国运暗淡。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6.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这首诗是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塑造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的?
7.试分析本诗中诗人是如何寄托情感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6.这首诗是通过抒情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其中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7.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其二》)。所以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诗人对王昭君寄寓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惆怅。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9.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案:8.诗人通过重阳节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老年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和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9.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1世纪教育网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凋伤(diāo) 渚清(zhǔ) 霜鬓(bìn)
B.暮砧(zhān) 千载(zài) 塞上(sài)
C.青冢(zhǒnɡ) 憔悴(qiáo) 朔漠(sù)
D.环珮(péi) 潦倒(liáo) 万壑(hè)
答案:A 解析:B项,“砧”应读“zhēn”,“载”应读“zǎi”;C项,“朔”应读“shuò”;D项,“珮”应读“pè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白帝城高急暮砧
B.玉露凋伤枫树林
C.环珮空归夜月魂
D.丛菊两开他日泪
答案:B 解析:“凋伤”是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A、C、D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来)
巫山巫峡气萧森(萧瑟阴森)
B.一去紫台连朔漠(冷漠)
画图省(曾经)识春风面
C.渚(水中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下
D.艰难苦恨(极为怨恨)繁霜鬓
潦倒(衰颓,失意)新停浊酒杯
答案:C 解析:A项,“回”,回旋。B项,“朔漠”,北方的沙漠。D项,“苦恨”,极其遗憾。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
B.百年多病独登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D 解析:D项,古今都为“衰颓,失意”。A项,古义指“远离故乡”,今义为“一万里的距离”;B项,古义为“晚年”,今义为“很多年,终身或一辈子”;C项,古义为“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今义为“艰苦困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A项,前者为介词,对着,朝着;后者为副词,渐渐。B项,前者为副词,还;后者为连词,尚且。C项,前者为动词,离开;后者为动词,距离。D项均为副词,独自。
二、阅读鉴赏
(一)(2009天津高考,1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8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 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6.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7.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6.参考答案: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解析: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时变得清凉。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本题题干明确从前三联概括竹子的形象,第一联写了竹子“新”“嫩”的形象特点,第二联写了竹影移过、光线变暗、酒变清凉,第三联写了雨后竹子的形象和风中竹子的形象。
7.参考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解析:先理解诗句,再抓住重点词“侵”写出光线变化及“晚”字并非真的时间晚,而是晚的感觉。
8.答案示例:(1)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2)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3)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联想新竹的喻指形象作答。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二)(2009广东高考,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9.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0.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答案:9.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三种情感:①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②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③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10.示例: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两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1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11.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出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或者: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浮,就像自己漂泊在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清冷意境)
解析:要写出漂泊他乡,孤月独照,同时要分析意境或简要赏析。
12.答案示例:(1)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2)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解析: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14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所见洞庭湖怎样的景象?
14.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13.参考答案:杜甫这首诗以雄健飞动的笔力,生动地描绘了登楼所见洞庭烟波浩渺无际的壮丽景色,烘托出了湖水浮天动地、裂楚分吴的壮阔气势,境界开阔,气势宏放。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描写的理解。分析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坼”“浮”。
14.参考答案:本诗尾联寓情于叙,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际遇、国家命运的无限感慨,一个因家事国运而凭轩涕泗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体可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了解近体诗往往在后半部分抒情;其次结合诗歌的意象、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有的还要结合背景。本诗的“戎马”“凭轩”即为背景。
三、语言表达
15.下面这段文字中,句子内容有语序不当的,请找出来进行调整,使语意连贯、合理。
①“安史之乱”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界标。②当时,诗人杜甫就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③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和认识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④这就是后人将其人尊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答:( )句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句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③ 在我国的诗坛上,杜甫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解析:做此类题目首先认真审题,弄清答题方向,然后仔细分析提供的材料,根据要求作答。此题主要考查连贯、简明。
16.学了李白、杜甫的诗歌以后,你也一定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吧。请你说说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要求:①对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答案示例: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爱国诗人。有人喜欢杜甫,认为他为人稳健节制,博大深沉,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程。我则更喜欢李白,他豪放飘逸,恣意幻想,纵情欢乐,他的诗大开大合,随意挥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雄伟奇幻的艺术世界。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观点,力求在比较中展现个人的观点倾向;二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史实。
类文欣赏
咏怀古迹(其五)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赏析: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垂宇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三、四两句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纡”字突出了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三分功业”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五、六两句用与伊尹、吕尚,与萧何、曹参的两组对比,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极度崇尚之情。七、八两句写这位稀世杰出人物兴复汉业未成功就积劳成疾,死于军中,表现了诗人为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之情。
全诗以“宗臣”为诗眼总领,以激昂的笔触热烈地称颂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并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以议论为主,不仅高妙且极有情韵。
轻松练笔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两首诗都是情景交融的杰作。前者首联和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和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和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也做到了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请你也试着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要求:①景物特点鲜明;②情感与景物和谐,情感表达明确;③300字左右。
写作提示: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是灵魂,景是载体。那么我们如何在一个字数有限的片段中达到借景寓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首先,作者在写作时必须有真情实感。如果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单纯凭几个表现喜怒哀乐的词语和几个标点符号去体现,文章必然枯涩空洞。其次,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片段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在描绘景物时,无论是选择的角度,确立的侧重点还是文章的遣词造句,其倾注的情感必须始终一致,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杂音”,破坏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再次,注意对景物的选择。所选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涵在精神实质中。
答案示例:夕阳的余晖轻轻洒在古树那沧桑的枝上,透过摇曳的残叶间的缝隙,稀稀疏疏地,如金纱般笼罩在我身上。乌鸦归巢,一声声的低沉的呼唤,穿过旧藤,穿过古枝,萦绕在我耳旁。它在呼唤什么?是要唤醒我这异乡游子沉寂的心么?
细水涓涓流淌,漂着几片打着转儿的落叶,随波流向远方。它见证过阳春三月岸边柳的青翠,怀抱过开得恣肆风流的桃花影,仰望过漫天绚烂的红霞,承接过凄艳灿烂的落英,然而它仍不知疲惫地奔流。它要去何方?它的巢么?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只容我在光阴的这一头守望。
小桥望着细水,只是憨然地望着,它不理解流水为何总是如此奔劳,它只是蹲踞在那儿,看水流从它身下流过,任人流从它身上走过,也丝毫未动。它是在等待么?或是和我一样的守望,守望光阴那头的皈依之处?
炊烟袅袅升起,黄昏下的小屋充满温馨的味道,有人从桥头走过,炊烟指引他们回到有生命和爱的地方。哦,那是他们的家!那里有一直等待着他们的人,有令人留恋的关怀与温暖。我的家啊,我何时才能回到你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