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授课主题:既看普遍又看特殊
授课对象:高中三年级
所属学科:语 文
凡尔赛,源自法国宫殿名称,在当下中国引申为一种自诩的贵族精神,用来指有些人在朋友圈中以故作委婉、先抑后扬的话语方式,炫耀自己精致优雅、与众不同。比如,有的人为了炫耀自己有钱,就会说,“我最近不得不搬家,因为有私人车库的别墅才有私人充电桩,特斯拉才能用”;还有的人炫耀自己出境游,发帖“今晚我要去维多利亚港哭,以后努力赚钱去巴黎哭。”对种种“凡尔赛”,社交媒体评论区里各种羡慕、嫉妒、恨。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凡尔赛?是大家的生活普遍好了?还是有的人天生自视高贵,喜欢嘚瑟?你能找出普遍性原因和特殊性原因吗?
“双减”,就是政府针对内卷出台的政策,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孩子要在学校里,德智体全面发展,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不能让资本操作教育。“双减”来了,孩子课业压力小了,小伙伴们不用再比拼谁上的课外班多、课外班有名,孩子们有更多时间锻炼玩耍了,天性得到释放。可还是有家长觉得天塌了,花钱把自己孩子培养成学霸,现在却被剥夺了靠多刷题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更多家长觉得天亮了,终于不那么累了,可以护住自己的钱包,不受教育商业化忽悠了。
思考:大多数家长开心,他们开心的普遍心理因素是什么?少数家长感到天塌了,他们畏惧的特殊心理因素又是什么?
专项导语:
普遍与特殊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范畴,普遍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而特殊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在对普遍与特殊的研究中,我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二者范围、性质上的区别,而忽视二者本质上的相对性问题。
普遍有众多的特殊所构成,每一个特殊都以不同的形式在普遍中表现出来。普遍是特殊的集合体,离开特殊就无所谓普遍;同样,特殊构成普遍,但特殊也只有在普遍中才能表达出来。特殊之所以被我们称之为特殊,就在于与普遍的比较中,只有与普遍相比较,个性的东西才能突显出来,特殊也才能形成。在哲学中,每一部分的哲学都是一个特殊,但它们都依存于整个哲学体系,离开整个体系,其特殊性也就无从谈起。
在考场作文题目中,有时会出现我们一读即知,一读就懂的作文材料。因为这些材料陈述的内容可以说是常识。那么,说明这个材料呈现的观点很有“普遍性”,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普遍当中找到“特殊性”的认识,既能看到材料中“普遍”存在的观点,同时也能结合材料中潜藏的“特殊”意义。这样,我们的论述才能新颖而深刻。
考题回顾: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材料分析:
我们看材料,主要就是写一个“人”字。第一幅图说的是写人的第一笔,需要逆锋起笔;写第二笔开头的时候,我们要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写第二笔收尾的时候需要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最后,要按照这种写法,描红“人”字,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把“人”写好。
材料其实非常简单,给我们展示的道理,我们经过自我分析,也很快能够呈现出来。比如:第一幅图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低调,韬光养晦;第二幅图告诉我们做人处事要中规中矩,站得直才能行得正;第三幅图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不骄不躁才能崭露头角;最后一幅告诉我们人只有在不断地践行当中,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品行。这个认知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也是普遍存在的常识,从小我们就接受着这样的“做人”教育。
多数同学的立意呈现:
1.做人要低调,要韬光养晦,这样在逆境中才能勇于面对,也才能真正做好“人;
2.做人需要中规中矩,要遵守规则,行中庸之道,这样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方式;
3.做人应该及时反省和总结自己,在人生关键处要懂得慢,因为行百里者半九十;
4.做人的道理是在不断的行为规则中践行出来的,所以人需要榜样,更需要参照。
多数同学的立意呈现分析:
1.做人要低调,要韬光养晦,这样在逆境中才能勇于面对,也才能真正做好“人;
2.做人需要中规中矩,要遵守规则,行中庸之道,这样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方式;
3.做人应该及时反省和总结自己,在人生关键处要懂得慢,因为行百里者半九十;
4.做人的道理是在不断的行为规则中践行出来的,所以人需要榜样,更需要参照。
(这些观点都是从材料中来,但是,这些观点是普世存在的道理,这些道理是不证自明的常识,也就是说它们具有认知的普遍性。像这样普遍存在的道理,不需要我们再写800字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因为它本来就很正确!那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从普遍性的道理中,找出特殊性的意义,并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论述,这样我们的论述才能深刻而新颖。)
特殊性分析:
1.第一幅图的特殊性含义是,做人也可以锋芒毕露,勇于展现自己;
2.第二幅图隐含的特殊意义可以是,做人有时候需要打破常规,学会变通;
3.第三幅图的特殊含义是,做人看清方向之后,要勇往直前;
4.最后一幅图的特殊含义是,大家都描一个样,做人太千篇一律。
(这些观点也都是从材料中来,与之前不同的是:如果说前面的认知是普遍性存在的话,那么这些认知都是材料中潜藏的特殊意义。在新时代中,我们这些新青年,难道不应该有崭新的“人”的意义和价值吗?而新时代也非常强调个性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呈现。那么这些潜藏的特殊价值的挖掘,就显得弥足珍贵了。但是,我们认为,普遍性意义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做人应该守规矩,应低调这是正确的;做人应该会变通,打破陈规这也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其实不是取舍,而是融合。)
考场优秀作文: 修身要“描红” 立身敢“破格”
(1)作为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懂得“人”之修身和立身的区别:修身即修养品格,要懂得中规中矩,才能磨砺性情;立身即成就事业,要懂得打破陈规,才能有所成就。
(2)就像材料中参照描红的“人”字,学写“人”如同修身,就像起笔藏锋,是说心性应含而不露;行笔中正,是说处事要合乎规矩;结笔迂回出头,是说成事需厚积薄发。以这样的方式练写人,写出的人才能中正平和;以这样的方式练做人,做出的人才能顶天立地。然而,一旦练熟了写“人”,却依然只会依样描红,写出的“人”就会千篇一律;同理,从做人看,那就像只会“修身”,不会“立身”,做出的“人”自然千人一面。我认为,时代需要的新青年,“新”的涵义是,既有因“修身”而得的深厚涵养,又懂为“立身”而做的打破陈规。
考场优秀作文: 修身要“描红” 立身敢“破格”
(3)修身时要中规中矩,不骄不躁,磨砺的性情才能让“人”顶天立地。
(4)就像孙晓云女士在《书法有法》中所述,我们在写字时,一定要有描红临帖的苦功,因为书法本身自有法度规则,只有理解了前人的法度,才能不断地汲取书法的营养。而我想说,修身亦有法,如果说《大学》是告诉我们关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身”之重要的话,那么材料和《书法有法》则告诉我们关于修身的方法,那就是学会吸纳先圣的品德来磨砺自己的心性。就像我们中学所学的从孔子、孟子到张秉贵、钟扬,从爱因斯坦、加来道雄到杨振宁、屠呦呦。我们从他们那里吸取的绝不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而是他们修养心性的整个过程!这样,我们才能将他们的修身方式融入自身,来涵养自己,从而更好地立身。
考场优秀作文:
修身要“描红” 立身敢“破格”
(5)立身时要通权达变,打破陈规,成就的事业才能让“人”卓尔不群。
(6)“书法有法”的其实还有后半句,就是“又无定法”。就像描红,你描的再好、再像那也是王羲之、颜真卿而唯独没有自己。所以,描红的更进一步就是创造,就像修身的目的是为了立身。想要攻克困难,达到成功,我们肯定是在既有的条件下思考如何突破和创新。所以达至成功的立身,它没有一条可供遵循的路径,否则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失败者?因此,我们要在修身之后,凭借深厚的涵养和智慧,敢于破除那个“描红”的框架,才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立身”之路,来成就自己。
(7)修身时要“描红”,练就的“人”能顶天立地;立身时敢“破格”,成就的“人”方卓尔不群。
范文分析:
这篇文章分为七个自然段,我们依次分析每个部分所论述的内容
(1)提出观点,修身和立身的区别,即修养品格的时候要学会描红的规矩;创业立身的时候,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展现自我;
(2)结合材料分别说明描红的意义和打破局限,学会创造的价值。并给“新青年”的“新”字,下了定义,将材料的普遍性认知和特殊性价值完美结合;
(3)修身时中规中矩的做法和意义;
(4)立身时打破陈规的做法和展现自我的价值;
(5)呼应标题,回扣主旨,说明“做人”是修身和立身时对待“人”不同态度的结合。
普遍和特殊
升格之法:
1.把握行文的思路:(1)提出观点:观点应简练并保证从材料中提炼出来;(2)结合材料:结合材料内容,阐述意义并复述观点,行成呼应;(3)陈述做法:结合所学素材,切实可行,贴合文题和学生的身份。
2.行成层递的思维:(1)事理的层层递进,从现象到原因到做法再到意义;(2)因果的层层递进,从个人因素到社会因素,从他人因素到自我因素,从做人的局限因素到做人的突破因素等;
升格之法: 普遍和特殊
3.抓住潜在的信息:首先,四幅图的信息要读完整,也就是每幅画里从图画到文字都要丝毫不落看完。其次,每幅图的表层含义要解析明白,从做人要低调,要韬光养晦,这样在逆境中才能勇于面对,也才能真正做好“人;做人需要中规中矩,要遵守规则,行中庸之道,这样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方式;
做人应该及时反省和总结自己,在人生关键处要懂得慢,因为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人的道理是在不断的行为规则中践行出来的,所以人需要榜样,更需要参照等等解析到位。第三,看到图画潜在的信息,潜在的信息往往就是特殊的认知,这一步非常关键。
4.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将二者结合就是什么时候需要中规中矩,什么时候需要打破陈规;或者哪些条件下需要中规中矩,哪些条件下需要打破陈规等等。
课堂小结: 既看到普遍又看到特殊
升格之法
课外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著名作家茹志鹃书房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然而,现在出现一种现象:请人来阅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把读后的收获做成10—30分钟的录音或视频。请人代替自己“读书”,就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这种“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