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上海春秋高考作文题
魔都的风格:材料精练,蕴含辩证性;但简约而不简单。
(沪22春考)
25.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简约的材料却有多个层面内容:
“园林……历史文化的浓缩”为第一层面,是从“命题者”角度看问题,关键词为“浓缩”;
“浓缩的就是精华”为第二层面,是从“人们”角度看问题,是倾向性认识的“结论”;
“你怎么看”为第三层面,即考生角度看,需要自我认识和思考。
材料实际上考查考生需要作出几个判断:
首先要理清两个概念,一是“浓缩”,二是“精华”,何为“浓缩”,怎样才称得上为精华;
其次要明确“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个判断是否准确,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如何理解;
第三步才是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辩证认识“浓缩”与“精华”的关系。
写作之前考生需要作出几个判断:
首先要理清两个概念,何为“浓缩”,怎样才称得上“精华”;
浓缩在不同背景下的定义有区分。
1.在科学研究范畴或者专业学科内讲:“浓缩”可能意味着对经验性事物的抽象总结,例如规律的总结,公理的提出,专业学科理论核心的建构。例如几何学的核心是什么,可以用简单一句话概括吗?可以。例如社会学的学科核心,研究对象是什么,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概括出一个基本特征吗?可以。基于此,在此范畴里面的“浓缩”,比日常的经验性材料,也就是我们的感官能力所察觉到的松散,零碎的感受要更进一步,是进一步的理性认识能力,有利于我们提升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水平。
2.从艺术或者人文范围里面讲(题目给的背景是在这个范围):在艺术人文上,“浓缩”是一种对艺术对象的核心精神和人与艺术对象,伦理对象,情感对象所发生的关系的核心理念一种把握。相对科学,艺术和人文有更多感性要素,如在美术上,文学上,我们把握他们的核心依托的并非完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更是一种情感的直观,生命的体悟,园林,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馆,实际上就是把这种核心精神展现出来的一个平台。在人生和生活问题上面,我们有时候又会发现那些关键人物的关键点悟(提炼的几句话),恰恰很好地引领了我们的生活道路。
材料实际上考查考生需要作出几个判断:
其次要明确“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个判断是否准确;
从科学认知上,“浓缩就是精华”的原因在于它从杂乱的经验对象当中提炼出抽象定理,迅速帮助我们的认识和思维进行“跃升”。在艺术和人文领域,“浓缩就是精华”意味着“浓缩”的事物能够帮助剔除掉我们的错觉,直接体会艺术人生的本质精神。在速度上,效率上,质量上,我们会认为这样我们抓到了事物的本质,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局限性在这个地方就出现了。“浓缩”是相对的,“浓缩”的冲动始于人类,它的局限也就落于人类。
1.“浓缩就是精华”会诱发人们出现错觉,这种思维就是本质化思维,认为事物一定可以被分为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主要部分很重要,主要部分有了,次要部分就可以被忽略。一方面会让人觉得事物的本质只要经过浓缩就可以发现,世界的完整性在你眼中可能就被打碎,如果一切皆是“浓缩就是精华”,在科学认识上,你要把似乎次要的想象力,反思力置于何处?想象力所引发的事物是松散的,流质的(非浓缩的),看上去漫无目的,但想象力往往促进科学走向新的可能。它们是关键的环节。在艺术和人生上,你又把完整性的生命体验置于何处?如果人生经验只能依托于“浓缩”的一些关键点悟,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是要走向“宿命论”?如果艺术品,文学名著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红楼梦》的核心精神和韵味是借助于展览馆或简介缩写,即便这种浓缩在技术上看起来很完美,但是它特别容易消解掉那些具有“无限性”意味和延展性的东西。艺术作品的生机,恰恰在于后者。
2.如果结合当下时代(大众传媒)讨论,会发现所谓的信息压缩技术屡见不鲜。短视频文化日盛,爽文快文越多,“几句话讲完一门课”,“几句话说清楚一个人的创业史”,“几个问题说清楚这个领域的关键要诀”的模式屡见不鲜。这从侧面说明了与进行整体性的体认,体验相比,人们愈发热衷于消费自己给自己提供的“假象”,你认为是对的,好的,快的,有用的那就是消费对象应该优先“浓缩”出来部分。实际上,有些时候“平衡”比“浓缩”更重要。消费经济在给你制造多样性环境,也在不断地制造这种认知偏差和观念独断。我们对于同一事物的整体性认知,被对大量事物的“主要性”消费所取代。因为“快”,因为“急”,因为对事物主要和次要的一分为二,按佛家的说法,这就是“执”。
“浓缩”是一种进程,可以说是科学认识上跃升的关键节点,关键契机。也可以是艺术与人生上面的关键性领悟。“浓缩”是不是精华,取决于认识主体的出发点,你可以视“浓缩”为思维的跃升或者艺术生命的一次大突破,也可以视做一个大总结(园林博物馆都属于此类)。但不能忘了,绝不能基于偏私和偏执的欲望、喜好、需求而最终把世界“大道”的完整性切碎。
材料实际上考查考生需要作出几个判断:
第三步是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需辩证认识“浓缩”与“精华”之间的关系。对“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个判断作出新的判断,是材料的核心所在,也是考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并不等同于“园林是自然山水的精华”;同理,“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同理。明确这几个判断后,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浓缩的就是精华”这句判断带有片面性,而且这个判断只是“倾向性”认识,不等于最终认识的结论,故需要辩证地认识。
3、溯因分析:原材料论点的合理性分析。
为什么浓缩就是精华?(或合理性分析)不必面面俱到,理出两个原因即可。直接拓展至一定高度。
a(时代环境)
b(社会维度)
c(个体维度)
d(哲学维度)
举例:
a、助长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盛行的表现,非理性认知,举例,心灵鸡汤的盛行,成功的密码等,文化快餐时代、消费主义至上时代,浓缩快捷,压缩常态盛行。
b、现代人的惰性思维、工业化时代对效率(浓缩)的畸形追求,对浓缩的极致追求最终导致人的异化,格里高尔,卡夫卡等。很多浓缩现象,是非理性的叠加和堆砌。
c、工业化时代,浓缩有时意味着对事物本身的扭曲和伤害;工具理性的盛行,浓缩成了纯粹的手段,比如文化、艺术等,成为对其的戕害。被动接受碎片化阅读、忽略经典(文学、哲学、思想等)的整体感知,浓缩意味着断章取义,肢解经典,扭曲基本事实等。
d、现代社会的压缩即精华现象,危及人的独立思考。片面化、信息化的浓缩,背后的公立浮躁等。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工业技术带来的信息、技术、娱乐的压缩。齐美尔曾断言:“幸福栖居者”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都市的森林中住满了“忧郁栖居者”,“现代人在赢得一切的热情和失去所有的恐惧之间疲于奔命”。
e、人的认知局限性,浓缩完全改变事物的性状,欲速不达等,反映人类认知的偏差与错觉、贪婪。速食,压缩动植物的生命周期等。现代人对“浓缩就是精华”的崇拜来源于一种对理性的尊崇,理性化的文化精神是人们追求效率的内在根源。然而,极端的理性化追求往往带来一系列非理性的后果。在推崇“速成法”、追求“短平快”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始终难以掩盖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观点:浓缩的不一定是精华;浓缩可能改变事物的本质等,不是所有思想文化都可浓缩;浓缩意味着背叛本身。
打破常规思维(倾向性认识),正确认识浓缩与精华
2017年:对“预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