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00:1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学会宽容
诸葛亮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之后,有一个名叫严峻的儒生提了一个带有刁难性质的问题:“孔明之论,都是强词夺理,皆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孔明此时若如实以对,一来掉格,似小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样,二来极易授人以口实。聪明的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经邦之事?且古耕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兖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效书生,区区于笔墨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孔明的这一段话,当时便使得严峻“低头丧气,无言以对”。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是引经据典,使得他的“无须治何经典”力有千钧。这就是论据的魅力!
P76《论度量》
问:本文逐层阐述了度量大的好处;有德、有识者度量才大;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度量三个观点。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的,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
了解论据类型
明确:
1、引用史搢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同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胸开豁,眉目清扬”的言论。
2、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
3、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自己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的事例。
4、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
5、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易发怒,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的事例。
其中1、4是道理论据;2、3、5是事实论据。
总结:
一、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
二、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理论以及成语俗语。
所选材料不能准确地证明论点,缺乏典型意义,没有代表性; 事例叙述过程中旁生枝节,有一些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事例叙述后缺少必要的分析,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合作探究——探讨论据选择的得失
拓展探究——围绕论点,概括论据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赵承熙在校园内枪杀32人后饮弹自尽。在学校举行的遇难者追悼仪式上,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对象。同学们纷纷表示不憎恨赵承熙,对没有给予他任何帮助和安慰感到痛心。
1分析:
文段运用李清照的事例,来证明“必须跨过这道坎”的观点。前两句简单叙述丈夫去世的事实,后对李清照的生活处境进行分析,她没有消沉哀怨,没有忧伤沉沦,而是坚强勇敢地“跨过了这道坎”,从而点明题旨。此段中用的是并列句式。
拓展探究——紧扣论点,分析论据
2分析:
文段中用的是王选“奔走20年”,“搜集材料,寻访证人”,为日本侵华期间731部队细菌战受害者鸣冤,还原历史真相的事例,用来证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的观点。文中先概述人物表现,后追溯她这样做的原因,以点明题旨。用的是因果句式。
拓展探究——紧扣论点,分析论据
3 分析:
文中为了证明“点滴积累,成就伟大”这一观点,用了祖逖、王羲之、陈景润三例。在使用论据时,用的是假设推理的方法,假如他们不能从小处做起,点滴积累,就不会成就自己伟大的事业。用的是反问句式。
拓展探究——紧扣论点,分析论据
明确1:论据能证明论点。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问:我们写议论文,选择论据有哪些要求?
2、论据要真实。如果所选论据不真实,不但不能使论点得到证明,反而会动摇论点。一般来说,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格、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痛,不能有硬伤。
3、论据要典型。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到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赢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例如:
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论据要新颖。新颖的论据往往能吸引人。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让人味同嚼蜡。所以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阅读下列两篇高考作文片段,看看在表述上有何特色?你有什么感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首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志,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湖南考生《谈意志》
能力提升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用箭射中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明确:
第一个片段引用诗句,并借助排比,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意志”的内涵;第二个重在通过分析事例来说明应包容重用有才之人。两个片段均用了排比的手法,给人以有文采,有气势,有说服力之感。
课堂小结
我们了解了选择和使用论据的一些要求、方法,关键是同学们能付诸写作实践。真正要用好论据,需做到: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多积累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要勤思考
3、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勤练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题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