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匪君子”:从“切”、“磋”、“琢”、“磨”四个方面学习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2.“如切如磋”: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有意思、语言风趣的地方;磋商情景表达,体会其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
3.“如琢如磨”:能体会先概况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理解日积月累的名言警句大意,熟读成诵,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继续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和风趣的语言,并试着仿写风趣的语言片段;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试着仿写风趣的语言片段;了解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体”,尝试着欣赏书法;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和积累文言文名句,受到启发。
二、教学过程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谈话导入
进入学习
(二)有匪君子,“切”换风趣模式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感受到本单元课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2.没错,本单元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个“趣”字。
交流看法。
(三)有匪君子,“磋”商情景表达
方法一:细细品味,善于发现。
你们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和上面那句话方法运用上有什么区别呢?
方法二:独具慧眼,遣词造句。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用上比喻手法将画面描述出来。
(2)师小结:所以巧用修辞手法,我们需将描述的事物或人的样子和特点,在用另一种相似的人或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我们想一想,“雨点落在窗玻璃上”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跟什么相似?“云朵在天空飘荡”云朵飘荡在天空时是怎样的情景?跟什么相似呢?
方法三:入情入境,善用修辞。
(1)光说不练假把戏,我们就趁热打铁,选择以下一种情景,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说一说吧,请你摁下暂停键。
(2)拥有奇妙想象力的你们,定有精彩的画面给老师和同学们展示,我们有请三位同学来展现他们的作品。
(四)有匪君子,雕章“琢”句者也
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有匪君子们特别喜欢聚在一起探讨、创写文章呢。
2.探关键语句
(1)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这一文段。
(2)读完后,你能找出这个文段的关键语句吗
(3)回顾类似文段。
3.创写新文段
(五)有匪君子,“磨”砺品行者也
接下来各位少年随着老师一起明德修身,自由诵读这六句名言警句。
读完之后,如何理解其中的意思呢?别急,君子有妙招!
1.自学有法,展现成果。
2.情境再现,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为名言找到合适的语境。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条名言创设合适的语境。
3.经典诵读,熟读成诵。
(1)师生配乐共读。
(2)学生自由背诵。(共34张PPT)
2022春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八》第一课时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磨
琢
磋
切
切换风趣模式
有
磋商情景表达
雕章琢句者也
磨砺品行者也
匪
君
子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莎士比亚
切换风趣模式
叁
贰
壹
《杨氏之子》
《手指》
《童年的发现》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感受到本单元课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趣
巧答妙对
风趣叙述
童真童趣
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对话,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你来我往,真是巧妙。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才思敏捷,应答得体。
《手指》一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善用修辞,富有生趣。
《童年的发现》中的“我”被老师误会的时候,用自我调侃的语言安慰自己,令人忍俊不禁。
①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②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内心丰富,童真童趣。
反复磋商
提升技巧
总结方法
磋商情景表达
方法一
细细品味,善于发现。
“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方法一
细细品味,善于发现。
“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
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和上面那句话方法运用上有什么区别呢?
方法一
细细品味,善于发现。
“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
这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和上面那句话方法运用上有什么区别呢?
方法二
独具慧眼,遣词造句。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用上比喻手法将画面描述出来。
细长的柳条,在微风的鼓动下,摇曳着婀娜的身姿与燕子齐舞。
①
②
竞赛场上,奋勇力争的运动员们如同猎豹看到食物拼尽全力朝着终点冲刺。
方法三
入情入境,善用修辞。
(1)游子回到家乡
(2)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
(3)云朵在天空飘荡
(1)游子回到家乡
再次踏上故乡,他激动地跳下汽车,飞奔到村前的那棵大槐树下,像久旱的土地拼命地吮吸着久逢的甘霖。
(2)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小雨点儿打在窗户上,时而大声,时而小声,大声的时候就像召唤着春的到来,就像无数个小珍珠打在玻璃上,小声音时就像小雨点们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就像小纸团一个个落在玻璃上。
(3)云朵在天空飘荡
一片片云朵在天空中飘荡,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他们时而位置飘忽不定,如同一朵朵浪花,在天空中翻滚。时而形状千变万化,像柔软的章鱼,照自己的心思把自己变幻成不同的形状。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雕章琢句者也
——曾子
但在五指中,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探
关
键
语
句
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文段,并思考其关键语句是哪一句?
·
·
·
·
·
·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
·
·
·
·
·
《小虾》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
·
·
·
·
·
创
写
新
文
段
请同学们拿起笔,照样子写一段话。
·
·
·
·
·
·
·
·
·
·
·
·
·
·
·
·
创
写
新
文
段
请同学们拿起笔,照样子写一段话。
·
·
·
·
“人生,择善而处,择君子而交。”
磨砺品行者也
明德修身,自由诵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君子懂得的是义,
小人懂得的是利。
君子的心怀总是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自学有法,展现成果
——分析句式法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
自学有法,展现成果
——查阅书籍法
多行不义
必自毙
左传
人有耻
则能所不为
朱子语录
自学有法,展现成果
——结合生活法
反复诵读法——
不义之事做多了,一定会自受其害的。
这里的“为”读wéi不读wèi,其意是“做为”。
人有了羞耻之心,有的事情就不会去做。
则能
/所不为
情景再现
学以致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有耻,则有所不为。
①警察严肃地告诫罪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到小明热心帮助盲人,妈妈高兴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良心商家承担着为人们提供优良产品和服务的社会职责,而黑心商家为了赚钱,不顾
消费者安全出售劣质产品,正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为名言找到合适的语境。
情景再现
学以致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有耻,则有所不为。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条名言创设合适的语境。
有一天我和小明带着小狗去公园里散步,没想到小狗突然拉便便了,我拿出纸巾准备拾起,而小明拉着我说:“那么脏别捡了,反正附近没人,我们赶紧走。”我一边蹲下拾起一边缓缓地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五年级第三单元数学考试,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得了100分,而且也是我第一次得一百分,有不少同学没有看到我背后的努力而窃窃私语认为我是作弊,但是我想告诉他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经典诵读,熟读成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
现在我们来挑战限时背诵,两分钟,开始吧!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