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7.4 认识三角形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7.4 认识三角形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17 16:5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数学7.4《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1)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会按照边长、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通过实验、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逐步形成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播放“金字塔”“流动红旗”等含有三角形的图片,请同学们从图片中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尝试说出该图形的几何特点,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实例,通过贴近生活的“自行车”、“移动梯架”等图片叫学生对三角形进一步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图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叫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探究新知。
师:从播放的图片中抽象出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能否利用准备的木棒摆一个三角形?摆好后请展示。
引入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
引导学生确定概念中的关键词组:①不在同一直线上②三条线段③首位顺次相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放三角形,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二、师生合作,温故知新
(1)师: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图片,怎样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内角呢?怎样表示三角形呢?
针对练习:出示含有多个三角形的图形,由学生说出图形中共有几个三角形并用符号表示出来,指出每个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等相关概念.,但不会用符号表示,引导学生感悟需要用符号表示不同的三角形,体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
(2)师:小学时我们就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回想一下,三角形可以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分为哪几类?
(
直角三角形
) (
锐角三角形
) (
按角的类型分
)
(
钝角三角形
)
把含有多个三角形的图片中三角形抽取出来,分清哪些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将三角形的序号填入相关的椭圆框内.
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
按边分
) (
不等边三角形
)
(
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 (
等腰三角形
) (
底边
)
(
等边三角形(
底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
设计意图: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引导学生会按角、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从准备好的木棒中任意选取三根,
问题一、从准备的木棒中从中任取三根看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
问题二、通过实验你能发现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并总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小明说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由此可知: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找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论依据。
3. 思考并猜想: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会怎样?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四、经典例题,巩固新知
(1)例:下面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①5cm,8cm,2cm ②3㎝,3㎝,4㎝
③5cm,8cm,13cm ④3.5㎝,7.5㎝,4.5㎝
友情提醒: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需比较两较短线段之和与最长线段的大小。
(2)思考:
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第三边长度的范围你能确定吗?
学生思考并总结: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3)小颖要制作一个三角形木架,现有两根长度为8cm和5cm的木棒,如果要求第三根木棒的长度是偶数,小颖有几种选法?第三根的长度可以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被公认为目前“世界第一高人”的土耳其公民苏坦科森身高2.51米,若他的腿长为1.3米,他一步(两脚着地时两脚的间距)能迈3米多?你相信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叫学生在趣味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交流体会,分享心得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哪些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享交流,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七、课后作业,查漏补缺
必做题:课本26页习题7.4第2、4题
选做题:若等腰 ABC周长为26,AB=6 , 求它的腰长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意在照顾大多数学生掌握本节重点内容,并可以叫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拔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