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会演戏的玩具
皮 影 戏
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火取影之彩灯变出,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市民文艺的产物。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节,为让影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半透明的牛、驴皮加彩,发展成现在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它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皮影与民间剪纸艺术相通,它吸取了剪纸的艺术方法,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韵律,花纹图案富有装饰性。2000多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2000多年前的汉文帝时,一位美丽聪颖的宫娥巧手将桐叶剪成各种人形,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影子上下飞舞,逗得小太子开心地笑。还有一个传说,源自汉武帝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一说李夫人)年轻貌美,不幸早亡。武帝非常伤感,甚是思念。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并设置了一个“弄影还魂术”,武看后,似在帷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展成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
皮影的起源与发展
皮影的表演形式
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皮影是用动物的皮做成的,像驴皮、牛皮等,驴皮是最好的材料,透光性较好。而剪纸一般都是用纸完成的,拿到纸之后直接剪或刻就可以了;而皮影要经过剥皮、洗皮、晒皮、刮皮等工序,工艺比较复杂。一般皮影都是会动的,是动画艺术的雏形,头和四肢都是分开的;而剪纸则不是这样。皮影大部分人物动物都是取侧面制成,一般为二分之一侧,但也有少数其他形式的,而剪纸则千姿百态。虽说他们是姊妹艺术,但是艺术手法还是有很大差别。
皮影和剪纸的异同
皮影的制作材料及方法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选皮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过稿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样。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雕刻刀法也非常讲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雕刻。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皮影造型外轮廊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脸”,即侧面表示法:一个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皮影的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
皮影的制作流程
选皮
制皮
画稿
过稿
镂刻
敷彩
发汗
熨平
作 业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人物进行皮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