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2.4《致云雀》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2.4《致云雀》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00:5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致云雀
三维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3.学习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表现诗歌主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云雀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领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通过鉴赏“云雀“这一形象,感悟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想。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预习导入】 西风颂(节选)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相信这些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棱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2、作者简介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3、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
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4、建安风骨 【整体感知】 1、解题 云雀是一种鸟,叫声清脆。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载体。 2、全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 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 【解读诗歌】 1.如何理解“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时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形象?
明确: 这三个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欢悦、清新,在更高层次上对云雀的歌声作出评价,突出了各省的音乐之美。
2.“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明确: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3.《致云雀》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明确: “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4.如何理解第20节“熟知的欢欣”的含义?
明确: 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又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 【综合探讨】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2、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 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 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3、 《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②诗人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的巨大力量。诗歌最后将凡人和云雀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但是云雀已超越一切。因此,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永远被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过云雀。 【诗歌主题】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延伸拓展】 思考:《红烛》和《致云雀》在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上有何异同? 1、诗歌主题 相同之处: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以及渴望用诗歌来唤醒世人、愿意为真理而奉献自我的情怀。 不同之处: 《红烛》侧重于表现甘愿牺牲、执着无悔的精神; 《致云雀》侧重于表现对欢乐自由的歌颂,以及对坦荡超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2、艺术特色 相同之处: 1. 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具体事物象征抽象的情思。 2. 都运用了拟人修辞。 3. 在表现上都偏重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不同之处: 1. 语言风格不同:《红烛》偏于沉郁浓烈,《致云雀》偏于清丽明快。 2. 两首诗运用到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红烛》包含反复手法;《致云雀》包含通感、衬托、排比等手法,并且比喻更为丰富。 3、《红烛》各节行数不一,诗句长短不一,具有参差错落的美;而《致云雀》每一节均为五行,诗句四短一长,具有整齐匀称的美。
教学 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