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琵琶行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出身于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明,勤奋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等著名的“讽喻诗”,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唐)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作品《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歌”是曲的总称,“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短歌行)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诗前小序,共138字。集中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是全诗的指导性语句。
阅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思考:诗前小序都有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一、《琵琶行》是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
主要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
月夜江边送客;
巧遇琵琶女。
二、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
1.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主题拓展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第二次演奏: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第二曲
序曲(初弹):
转、拨、掩抑、思、诉
开始: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秋月白
过渡:
发展: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过程
特点
方法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写
间写
雄浑、激昂、大气
、不畅
悄无言
实 写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第一次演奏:
“惨”!(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皆掩泣
无尽的感伤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惜墨如金、无尽感伤
点评:
(虚 写)
三次演奏!三次醒悟!
琵琶女三次演奏示意图: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演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照应)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年轻时
年老时
对比,反衬作用
被贬江洲
病卧浔阳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夜筝》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 篇 之 绝 笔
音乐休止
弦外之声
想像空间
情未休止
每一个乐音似乎都游荡在长短莫测的时空里
1.听录音,校对字音。
2.注意语句的停顿和感情表达。
3.归纳各段段意。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1)
江上聆听琵琶曲(2)
歌女倾诉身世苦(3)
同病相怜伤迁谪(4)
重闻琵琶青衫湿(5)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无尽的怅然
白描的景致
琴声的凄惋
第三次演奏: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满座皆泣
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都从都城来到这个遥远的江州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都有由盛到衰的遭遇感受
都有满腹的幽恨暗生
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
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
落、年老色衰。
“
重色重利
”
的社会使色艺
双绝的琵琶女
“
独守空船
”
,反映了封建社
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
运。她有一种
“
曾经沧海
”
,却仍不失其率
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
好地
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那么,本
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
闻声作叹息
《琵琶行》结构图
月夜弹琵琶
凄凉话身世
满座皆掩泣
却坐促弦急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翻作琵琶行
月夜听琵琶
歌女的身世
诗人的感受
故事情节 明线(实)
感情波澜 暗线(虚)
写作艺术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