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时练(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2.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这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
A.和平交往 B.规模空前 C.获利丰厚 D.范围广泛
3.“忆往昔,郑和壮举,美名远播;看今朝,一带一路,合作共赢。”“郑和壮举”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半岛最南端
C.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D.阿拉伯半岛最南端
4.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政治交往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加强了经济交流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他抗击的外来侵略者是( )
A.沙俄侵略者 B.英国侵略者 C.荷兰侵略者 D.日本侵略者
6.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 D.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7.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历史上曾长期占领澳门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西班牙 D.葡萄牙
8.郑和使团的言行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数十国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前往中国,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礼品。材料强调郑和下西洋(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B.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C.发展了各国间平等贸易 D.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9.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列诗词中,反映明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
A.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10.嘉靖年间,“倭大举犯福建建……距城十里……结大营……(戚继光)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乃(于是)旋师”。该材料突出反映了( )
A.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B.戚家军纪律严明
C.明朝的海防松弛 D.倭寇问题彻底解决
11.石悦(即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下列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史实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明成祖外派使臣50多次 B.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12.明朝前期,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朝对外交流特点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文学艺术的衰落
C.军事实力的落后 D.综合国力的衰弱
13.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 )
A. 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 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 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14.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15.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中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 )
A. 宋太祖 B. 元世祖 C. 明太祖 D. 明成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17.《明朝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
某校七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帝国产生了兴趣,并对此进行了探究学习,设计了如下几个板块:
板块一 草根英雄,洪武大帝
材料一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贫困起家,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1)材料一中“生于乱世之中”指什么历史背景
板块二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板块三 沿海告急,帝国衰落
材料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结果如何 材料三反映了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一、1.A2.A3.A4.D5.D6.D7.D8.A9.D10.A11.B 12.D 13.D 14.A 15.D
二、16.(1)郑和下西洋。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7.(1)答案: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答案:突出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
传统:和平外交,友好往来。
(3)答案:威继光抗击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驱逐倭寇、保卫海疆、英勇奋战,拯救百姓于水火,不一味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精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