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三单元
第11课 种树郭橐驼传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柳宗元一生留有诗文作品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作品】 《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二、背景链接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儿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赋税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政令频出,以此加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盘剥,以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柳宗元对此颇有感触,以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事例指出“长人者”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
三、相关常识
1.传记
传记是一种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文体。从传记与史书的关系看,我国古代的传记主要有史传和史外传两类。史传是正史所载的人物传记,以司马迁《史记》中列传为代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物传记也较为精彩,富有文学性。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它是“稗官之属”,把它当作小说来看。
2.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的口头创作。柳宗元善于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
二、通假字
1.既然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缫而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同“矣”,了
“而”同“尔”,你们的
名词作动词,称呼,命名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名词作动词,拳曲,伸展不开
名词作动词,捣土
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名词作动词,称呼,称作
名词作动词,造成灾祸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果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使……果实多
暗中观察。
使达到。
它的果实。
小民。
把……作为。
六、文言句式及翻译
1.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省略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只知道种树罢了,为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我把这件事记下来,把它作为官吏们的警戒。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明确] ①“橐驼”意为“骆驼”,骆驼有两个驼峰,而郭橐驼因患病而脊背隆起,形似骆驼;骆驼是最能吃苦耐劳的动物,象征了人物勤劳、善良而又富有智慧的形象。
②表现了其乐观豁达、自信坚强的性格。
[明确] 对比。
郭橐驼 其他种植者
方法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结果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明确] ①外貌描写,写其外貌丑陋,从“隆然伏行”可以看出;
②正面描写,写其性格豁达,从“自谓‘橐驼’”可以看出;
③侧面描写,写其种树技艺高超,从“皆争迎取养”可以看出;
④语言描写,写其富有智慧,从他种树的原理和对养民的看法可以看出。
[明确] 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内含深刻的哲学和政治方面的道理。写法上,从“养树”说到“养人”,让道理寓于其内,出乎其中。有关的描写,既生动传神,又颇富智慧和哲理方面的情趣。
文章的主角郭橐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有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作者赋予人物勤劳善良而又富有智慧的性格特征。
对于作者表达的见解,应注意三点:一是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须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早实以蕃”,即摸清事物的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能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类比手法
【课内挖掘】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类比手法: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将“种树”和“治民”作类比,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技巧指导】
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之处,借助相似事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事物特征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作用:可以更浅显、形象地对本体事物做出阐释;加深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运用类比手法“两要求”:
1.抓住两种事物的相似点。
2.认真思考,处理好两种事物的关系。
[参考示例] 砖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同时它又有坚硬的质地,宁折不弯。一团软泥巴经过脱胚、晒干,再经过烈火烧制才能变成坚硬的砖。由此而想,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砖一样?为人处世应方方正正、奉公守法、个性鲜明,既要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铸就的坚强意志和不屈气节,又要有过硬的本领。一块砖的作用并不大,但却是组成宏伟建筑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材料;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一旦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就会有战无不胜的力量!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