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石钟山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石钟山记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09:1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三单元
第12课 石钟山记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苏轼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二、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在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三、相关常识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有游记、杂记、碑记等。
二、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_____________________
“函胡”同“含糊”
使动用法,使……鸣响
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词作状语,乘船
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名词作状语,亲眼;名词作状语,亲耳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内心惊恐。
中间是空的。
它的真相。
船工。
六、文言句式及翻译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
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3.余是以记之。(宾语前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因此记下这些。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石头。
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如: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
[明确] 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
钟”。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明确] 郦道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
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
谈。
[明确] 主要原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具体原因:
人 物 原 因
郦道元 描述太简略
渔夫水师 不能用文字记载
李渤 主观臆测
士大夫 没有实地考察
[明确]
水石 相搏说 声源 声音
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吰如钟鼓不绝
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窾坎镗鞳之声
[明确]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2)运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拟声词,使人如临其
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联绵词,韵律和谐。
[明确] ①结构独特。全文夹叙夹议又不同于一般游记,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②行文曲折。行文富于曲折变化,是此文的一个突出特色。文中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笔也有曲折。
③修饰巧妙。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④语言灵活。文章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很有特色。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完全不同。
[明确] (观点一)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的说法也许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
(观点二)实践出真知。作者在文中强调目见耳闻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我们强调实践出真知,就应该像苏轼一样勇于实践。
叙议结合
【课内挖掘】
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
“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属议论部分。第一段议论是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第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事和理、叙和议,前后呼应,紧密结
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技巧指导】
运用叙议结合“三注意”
叙议结合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议论文的写作
中,若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若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
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叙议结合主要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末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上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
运用叙议结合时要注意:
1.讲究条理。一个论证段落,是由叙带出议,还是由议带出叙,怎样巧妙地引出,动笔之前应该考虑清楚,有序地阐述。
2.讲究照应。即达到叙议照应周全,论述全面,逻辑严密。
3.讲究交融。议论要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叙述要紧扣议论观点进行,否则叙归叙,议归议,叙议则完全脱节。
[参考示例] 陶渊明为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高洁,舍弃了那卑微的“五斗米”,抛弃世俗的功名利禄,毅然决定归隐田园。你坦然地“舍弃”过吗?你能悟透“舍得”蕴含的智慧吗?你有达到“舍得”这个人生境界的勇气吗?其实,舍得是对荣辱成败的超越,是对名利金钱的抵制,是比获取更为艰难的抉择,是一种更为智慧的处世方式。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