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第2课时课件(共1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 第2课时课件(共19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11:47:23

内容文字预览

(共19张PPT)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探寻桃源之美
合作探究
(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行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四)探寻艺术之美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探究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
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 荆州蛮传》说
“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
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2: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课堂总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教师寄语
陶渊明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丢人格;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发牢骚,不和自己过不去,心态平和地度过了一生。由此可见,平常心很重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种种坎坷,但我们要正确面对,及时地放平心态,
克服困难,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
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欣赏《桃花源记》音乐片
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4)处处志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标记
2.(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C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相似点: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作业布置
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将它描绘下来吧。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逢桃林
桃林尽,山洞现
进入桃花源
自然风光
良田
美池
桑竹
生活情景
往来种作
怡然自乐
再寻桃花源
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世外桃花源
寄托美好理想
板书设计9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精读课文探寻桃源之美
一、合作探究
(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行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四)探寻艺术之美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五)探究情感之美
探究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2: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二、小结本课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三、教师寄语
陶渊明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丢人格;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发牢骚,不和自己过不去,心态平和地度过了一生。由此可见,平常心很重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种种坎坷,但我们要正确面对,及时地放平心态,克服困难,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四、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便扶向路( )(4)处处志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标记
2.(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相似点: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五、作业布置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桃花源记》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知识(23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夹岸(jiá) 阡陌(mò) 豁然开朗(huò) B.舍船(shě) 平旷(kuàng) 黄发垂髫(táo)
C.间隔(jiān) 语云(yǔ) 怡然自乐(yí) D.叹惋(wǎn) 俨然(yǎn) 男女衣着(zhuó)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 具答之 B.便要还家 C.欲穷其林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D.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仿佛若有光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 B.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D.处处志之 志:名词,标记。
7.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
8.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B.“初极狭,才通人”说明了桃花源非常不易被人发觉,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为下文叙述找寻桃花源却均未果作了铺垫。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村民的富足和他们的淳朴,与当时桃源外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对比。
D.最后,渔人带着人怎么找都找不到桃花源的所在,是因为他不讲信用,将桃花源的事告知了外面的人。如果他没有这么做,自己再去找寻,是能够找到的。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
(2)①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_
阅读理解(37分)
(一)(2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1)悉如外人_________(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
2.用原文回答。(4分)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5.既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又怎么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谈谈你的看法。(3分)
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7.陶渊明把现实社会与桃花源的社会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你能具体说一说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比较吗?(4分)
(二)(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一部与《桃花源记》创作手法有点相似,请你写出这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2分)
作品《 》作者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3分)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分)
答案:
一、
A
C
C
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的辨析。A项,舍弃/屋子;B项,从前/从前;C项,作为/对,向;D项,于是,就/竟然,居然。
D
D【解析】D志:作动词,做标记。
D
8.D
9.(1)(2)略 (3)无人问津 怡然自得
二、(一)
1.(1)全,都 (2)邀请
2.(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 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4.C
5.言之有理即可。
6.表达了作者对和平 ( 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7.从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二方面进行了比较。从社会环境上通过优美的环境描写可以看出这里的宁静与富足,而听渔人的介绍以后,源内人皆叹惋,可见外面的社会环境与源内比较相差较大;另外从社会风尚比,源内人待人热情诚恳,生活得相安无事,“怡然自乐”,而渔人一出境便背信弃义,太守听说有这样的地方立即来寻找,源外的风尚之差可见一斑。
(二)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西游记》 吴承恩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全文大意。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学法指导:
1.诵读法:《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学习时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第2课时 精读课文探寻桃源之美
一、合作探究
(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行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四)探寻艺术之美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五)探究情感之美
探究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2: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二、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便扶向路( )(4)处处志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标记
2.(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相似点: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三、作业布置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课后导练】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语。
(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1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豁然开朗,鸡犬相闻
3.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同“邀”,邀请。 ③妻子和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4.悉、并、咸、皆
5.略
6.借代 借指老人小孩
7.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
8.活动、穿戴、心情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