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的梧桐
①——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②人们走过秃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④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⑧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⑨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⑾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g 1óng(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⑿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⒀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⒁——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⒂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⒄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⒅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6.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入的词语。(2分)
qiáo cuì( ) cōng 1óng ( )
7.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
8.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分)
答:
9.文中第⑾⑿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4分)
答:
10.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11.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6.(2分)憔悴 葱茏(每字0.5分)
7.(3分)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
8.(3分)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9.(4分)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答“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10.(3分)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11.(3分)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鼓神》
那年腊月,我来到陕西略阳。这里是秦岭腹地,山深坡陡,地瘠民贫,是李白为之嗟叹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沦落到这个卑微之地,和卑微的山民混在一起,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直到年关还不敢有回家的打算。
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锣鼓从街巷小院传出,声声入耳,叫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锣练鼓。
山里的汉子敦实威风,他们脱了棉袄,穿着对襟夹袄,舒张着血脉,喷红着脸膛,挥舞着铁臂,在一面五尺大鼓的指挥下把小鼓、腰鼓、铜钹、铜锣敲得地动山摇,惊神泣鬼。
我看得正入神,只见掌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锁定我身边的一个老头,“张伯,你来耍一把。”“别,别……”
这个叫张伯的老头长相瘦弱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管里,听到喊叫,甚是羞涩地往后缩。这么个焉老头能敲出什么道道来,但姑娘媳妇儿却揪住他,直往前推搡。“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是满脸殷切……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只见张伯像运气似的抡了抡双臂,脱袄,仍衣,几蹿,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碴的脸上顿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双眼生辉,一脸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一挥,劈下一串天雷,直教石破天惊。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
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但精神却是跪着的。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焉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派无形的刚气!黄天在上,厚土在下,而张伯正立地顶天地矗立在中间!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给我以脱胎换骨的剧痛,赐我以荡涤灵魂的快感;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我,新生了!我,踏上了归程!
1、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答:“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1)
(2)
(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句点评
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课件30张PPT。散文阅读指导(二) 理清思路
领悟主题抓 线 索
明 思 路具体做法:
读完文章后,问问自己——
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解决的问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文章写了什么?2、抓线索◆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 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
①以“人”为线索。
②以“物”为线索,如:《枣核》;
③以“事”为线索;
④以“感情”为线索,如:《春》的赞美之情;
⑤以“时间”为线索,如:《鼎湖山听泉》;
⑥以“地点”为线索,如:《三峡》游记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如:《阿里山纪行》 抓线索的方法:① 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现手法入手。
(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② 从标题入手。③ 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④ 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 ⑤ 通过分析概括自然段大意(可以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性语句,抓线索,明思路。解决的问题:
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考题形式: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4.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①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②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题钥匙】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基本答题思路:
(1)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事,怎么干,结果如何。
(2)所描绘的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答题规律总结:
(1)关注段落中心句,位置在开头或结尾。开头更多一些。
例如:胡杨的“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忍的树。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
各段中心句,在段首。利用文段里的中心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总之、进一步说、因此、所以、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既、又、并且等等。 (2)关注过渡句。过渡句既要总结上文,还要开启下文,所以会对上文概括,对下文总说。
例如: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
过渡句,一般单独成段或者在下面部分的段首。 (3)所给答题范围内容要找全。可以借助标志时间的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4)每部分内容概括要和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题相联系。 (5)“概括”的答题要求意味着从文中能够得到信息,但是不能照抄原文,需要经过提炼、加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 (6)“仿照示例”要仿形式:比如字数、短语类型、中心词。且内容统一:比如行踪、感情、事件发展顺序。根 据 内 容
体 会 感 情
把 握 主 旨读 后 思 考
文章写了什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为什么这么写——对写作目的的探究(把握主旨)
是怎么样写的——对表现手法的认知①写景、物:所描绘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外形、精神)?
②写人叙事: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怎么干的,结果如何①写景、物:借景物抒了什么情?
②写人叙事:赞扬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主题(中心)思想
文章的内容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主题思想要通过文章的内容来体现。主题思想是筋骨,主要内容是血肉。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题(中心)思想,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要求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对繁杂的内容要加以梳理。 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的概括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主题(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写作目的??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 如:(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2) 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 个字加以概括。考点聚焦考 题 形 式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1)审读标题
(2)找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把握文章主题;
(3)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 ①情感性强并显示全文基调或变化的句子;如《白杨礼赞》”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文中多次出现的句词;
③抒情、议论句,尤其是议论的句子
④虚写(想象或联想)的部分
⑤事情的发展(叙事散文中比较多见) ①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②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③写物散文――托物言志――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④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象征; ④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⑤“物”的形象。 (1)通过写景物的……特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记叙……事,表现作者……的态度(或思想感情),表现了对……讴歌赞美(或揭露批判)。
基本答题思路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春》 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赞美春天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借景抒情
首尾点题《枣核》 作者在美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枣核的疑团。表现海外游子浓烈的思乡爱国情。线索
托物寄情
卒章显志《白杨礼赞》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赞美西北的抗日军民,赞美我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
线索
首尾点题温故特点:
1、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2、标题作用:揭示主旨,行文线索,暗喻要赞美的人……
3、议论抒情句点题。对策1:
1、细读文章不要急。
2、借景抒情是关键。
3、标题作用记心田。
4、议论抒情很重要。对策2:
1、“ ”具有什么特点?
2、作者写“ ”的目的是什么?(抒什么情?喻什么人?)知新读《鼎湖山听泉》,快速把握主旨:
1、 概括《鼎湖山听泉》的主要内容。
2、“鼎湖山的泉”具有怎样的特点?
3、作者写“鼎湖山听泉”的目的是什么?(抒什么情?)
细读文章不要急,借景抒情是关键,
标题作用记心田,议论抒情很重要。柔曼、清脆、厚重、雄浑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1、 写作目的:
2、主旨:作者借写听泉的感受,道出自己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道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并感悟出人生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写作目的读《被遗忘的稻草》,迅速把握主旨:1、 “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写“稻草”的目的是什么?
(抒什么情?喻什么人?)
做阅读题时,不要急于做题,应先努力快速把握散文的主旨。 细读文章不要急,借景抒情是关键,
标题作用记心田,议论抒情很重要。读《秃梧桐》,快速把握主旨:
1、请概括《秃梧桐》的主要内容。
2、“秃梧桐”具有怎样的特点?
3、作者写“秃梧桐”的目的是什么?
(抒什么情?喻什么理?)
做阅读题时,不要急于做题,应先努力快速把握散文的主旨。 细读文章不要急,借景抒情是关键,
标题作用记心田,议论抒情很重要。 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答: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答: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5.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读《鼓神》,快速把握主旨:
1、概括《鼓神》的主要内容。
2、“鼓神”具有怎样的特点?
3、作者写“鼓神”的目的是什么?
(抒什么情?赞美了什么精神?)
做阅读题时,不要急于做题,应先努力快速把握散文的主旨。细读文章不要急,借景抒情是关键,
标题作用记心田,议论抒情很重要。 15.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1分)我心灵受到震撼(1分),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2分)。(答:看了鼓神的表演,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可得满分。)
16.( l )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 4 ) “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以上任选两处即可,每处2 分,其中找到起铺垫作用的内容得1分,分析合理得1分) 17. 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1分)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2分)
B .运用了排比,(1分)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2分)或:运用了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2分)。
(指出句子特点得1分,说明作用得2分。B 句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等角度来分析都可。)
18.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
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能答出“技艺高超”之类的内容得2 分,能答出“鼓声给人鼓舞,让人振奋”之类的内容得2分)
温馨提示:( 答案在哪里?)
抓住主题,答案不在你脑子中,答案就在原文中;
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就在课内。老师的建议:
带着脑袋做题!
先读试题,再读原文。
用好标题 圈定指向
原文筛选 规范答题 老师说,把握方法是制胜之宝。我现在懂得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了……我也懂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