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出师表[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1-07 19: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5张PPT。出师表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 诸葛亮的作品事迹: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岳飞行书《出师表》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事吗? 千古贤相 智慧化身
忠义之士 悲剧英雄
——郭沫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 游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 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 甫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 迅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如何看待诸葛亮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禀赋八斗雄才 虽九死无悔 十里堂众生评说一代贤相 两袖清风打造三分基业 终四面楚歌 五丈原长星陨落智慧化身 忠臣楷模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隐居隆中。三顾茅庐后为刘备奔走效劳, 奠定天下三分基业。因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代表,人臣的楷模。导入新课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shàn)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表”是奏疏的一种。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章,包括若干不同种类,如章、奏、表、议等。据刘勰的说法,“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以“陈情”见长。即“表”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内容一般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彩。诸葛亮为便于表达对先帝崇敬爱戴之情和自己感恩图报之情,选择“表”这种文体,是十分得体的。什么是“表”: 1、《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相关资料 2、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3、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疏通文句,翻译全文,了解大意。自学任务:崩殂( )妄( )自菲( )薄cúwàngfěi攸( ) 咨( ) 阙( )yōuzīquē陟( )罚臧( )否( )zhìzāngpǐ 忠谏( ) 裨补( ) 遗( )陛下jiànbìwèi行( )阵 倾颓( ) 苟( )全hángtuígǒu猥( )自 夙( )夜 驽( )钝wěisùnú认识它们吗?攘( )除 诹( ) 斟( )酌( )rǎngzōuzhēnzhuó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裨补缺漏:
计日可待:
苟全性命:
三顾茅庐:
攘除奸凶:
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随便的看不起自己。计算着日子来等待。形容达到目的的时间很短了。诚心地再三地邀请。解释并积累下列词语:说话不恰当。指对官员的提升、惩罚、表扬、批评。防止缺失、弥补漏洞。阙,通“缺”。姑且保全性命。铲除奸邪凶恶的人。征询好道理、好方法。审察采纳正确意见。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啊。你知道句中横线词语的古今异义吗?痛恨古义今义1.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深切地憎恨、仇恨2. 开张圣听开张古义开放、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3.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今义时秋天诚古义:
今义:实在是,确实是诚实,诚恳(1)卑鄙:古义: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今义:品质恶劣。
(2)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由衷感谢。
(3)谨慎:古义:认真慎重 ;今义:做事小心。
(4)布衣:古义:平民百姓;今义:用布做的衣服。古今异义词: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
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语调
4.语速适中
5.感情充沛朗读技巧:把握句中停顿,应注意: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2.不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不能连读(读断)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不能拆开读(连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振奋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问题:1、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5、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到刘备,其用意何在? 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入笔,指出: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提出具体建议。
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内不懈外忘身欲报殊遇诚宜
不宜……(正反)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不利有利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做奸邪的事情,触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严明赏罚。 1、作者在第二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2、提出怎样的劝诫?
3、“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问题: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不宜偏私。宫中、府中 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即执法必须严明公允, “宫中”“府中”不应异法。(1)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2)指出要法纪严明。小结: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宜付有司
不宜偏私以昭平明 之理刑赏严明第二条建议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救缺点,防止疏漏,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做事公正,精通军事,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可以拿来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问题:1、第三、四段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 特点? 2、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如何举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目的: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第三、四段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 特点?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文臣的安排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第三、四段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 特点?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武将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问题: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3、“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第1句 第1句 “亲贤臣,远小人” 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荐贤臣先汉兴隆亲贤臣后汉倾颓亲小人引教训第三条建议 (5)小结:
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三条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那里扬名作官。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问题:1、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2、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3、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5、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低微而鄙俗; 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这样的表白入情入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能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旧日的都城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问题: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3、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感情可以用哪六个字来概括?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表达了忠君报国,鞠躬尽瘁之情 。报先帝,忠陛下 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明察采纳正确合理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问题: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4、第九段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开张圣听表明临行之前难尽肺腑,无限依恋之情。?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3)这一段起到总揽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后出师表》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探究问题:1、本文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目的是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表示处处不忘先帝“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即“报先帝”、“忠陛下”。 (一)诸葛亮在文中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 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了三条建议 (二)从全文看,这三条建议中,诸葛亮反复强调是哪一条?讨论下列问题: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2、赏罚分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臣,远小人 (三)诸葛亮向刘禅所提三条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广开言路是前提,严明赏罚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广开言路;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才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讨论下列问题:说一说: 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写作特点: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中心意思:反馈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黄颜色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诚宜开张圣听?( )??????⑵后值倾覆( )  
⑶臣本布衣 ( )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⑸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
2、解释下列各组虚词。
忘身于外者 (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于扩大兵败平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奔走效劳在到对以以光先帝遗德 ( ) 策之不以其道( )
悉以咨之( ) 不以千里称也(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不以物喜(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固以怪之矣( )3、解释与课文相关的成语。
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亲贤远佞
三顾茅庐
咨诹善道
不知所云 来根据 拿拿把因为以致已经4、解释多义实词。中道崩殂( ) 得道多助( )咨诹善道(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策之不以其道( )道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若为佣耕( )鄙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蜀之鄙有二僧( )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帝感其诚(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路施行仁政路说方法如果比你目光短浅出身鄙野边境确实诚心果真顾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顾野有麦场(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亡或以为亡(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 杂然相许( )
高可二黍许( )举众举宠为督( ) 孙叔敖举于海( )
举大计( ) 死则举大名( )善咨诹善道(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京中有善口技者( )5、翻译句子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⑵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⑶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⑷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⑸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⑹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⑺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⑻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拓展写作 从网络和其它资料中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以“我看诸葛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确,语句流畅,不少于600字。 历史的天空 ???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
演唱:毛阿敏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涅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峰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哪,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生后评。 ???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段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诸葛亮故事汇萃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七擒孟获
空城计《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
重要情节1、孔明挥泪斩马谡
2、空城计
3、七擒七纵
4、草船借箭积累:
1 、下列人物分别是谁?
“智绝”----
“奸绝”----
“义绝”----
2、 “木牛流马”的发明者是谁?
课后反思1、当今世界变幻莫测,如你是炎黄子孙身处二十一世纪的诸葛亮,你怎么办?2、作为一名有才智的中学生,你如何为学校献计献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