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6 22:4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列宁宣称:“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个真正的基础,那就是大工业。”为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B.进行土地改革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发动“大跃进”运动
2.由下面表格数据可知,其主要强调了“一五”计划( )
项目 钢产量(万吨) 原煤产量(亿吨) 发电量(亿度)
1957年 535 1.3 193.4
较1952年增长 296% 96% 166%
较新中国成立前年最高产量 5.8倍 2.1倍 3.2倍
B.农业发展成果显著
A.工业建设成就突出
D.工业布局趋向平衡
C.完成了工业化建设
3.下图为著名作家老舍(舒庆春,字舍予)的一张当选证书。他参加的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人民民主
B.政治协商
C.国家独立
D.和平共处
4.1954年3月至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以及各大行政区、各省市的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等组织了各方面人士八千余人参加讨论宪法草案初稿,并提出修改意见5900多条。可见,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B.须由政协会议审议通过
C.体现了实现工业化的客观需求
D.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
5.年画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年画《入社去》,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农具入社的情景。它可以印证( )
A.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土地改革运动的迅速发展
6.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社好比火车。”据此判断,该报道( )
A.营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氛围
B.表达了粮食大丰收的喜悦
C.歌颂了“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描述了手工业改造的途径
7.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右图老广告可印证( )
A.“一五”计划成功实施
B.抗美援朝运动开展
C.开始实施八字方针
D.三大改造实行过程
8.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物质基础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C.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D.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大团结
9.1956年年底,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晴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
A.对土地改革完成的美好祝愿
B.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自豪
C.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期待
D.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欣喜
10.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过程中常见的素材。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大跃进”运动
D.农业合作化运动
1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某一宣传画。该画( )
A.反映了人们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B.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C.赞美了“大跃进”时期取得的成就
D.宣传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优越性
12.下表反映了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变化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A.中共八大的影响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八字方针的提出
D.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
13.下图是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卡片,其中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B.分田分地,抗美援朝
C.全面调整,初见成效
D.民主践踏,法制破坏
14.“两弹元勋”邓稼先、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
D.廉洁奉公,鞠躬尽疼
15.下图中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是( )
A.快速上升
B.曲折发展
C.缓降缓起
D.持续下滑
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五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 】改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改正:
(3)到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私有制的转变。
【 】改正:
(4)1976年10月,华国锋、邓小平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2分)它是在哪一会议上制定的?(2分)
(2)材料一中修改宪法草案充分说明了什么?(3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材料二中的这部宪法为什么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分)
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分析角度,说明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分)并指出这次会议的影响。(2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图“总路线”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总路线”的认识并举例说明。(3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12分)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是_____(填字母),1957年建成的沟通长江南北的大桥是______(填字母)。(4分)
(2)根据上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参考答案
1——5 AAADC
6——10 ADBCC
11——15 ACDBB
16.(1)【×】;(1分)改正:将“五年”改为“三年”。(1分)
(2)【√】。(2分)
(3)【×】;(1分)改正:将“社会主义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分)
(4)【×】;(1分)改正:将“邓小平”改为“叶剑英”。(1分)
17.(10分)
(1)文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分)
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分)
(2)1954年宪法代表了人民的意志。(3分)
(3)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分)
18.(10分)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的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言之有理即可)(2分)
影响: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2分)
(2)提出: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分)认识:“总路线”指明了党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片面强调“快”,急于求成,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2分)举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言之有理即可)(2分)
19.(12分)
(1)C、A。(4分)
(2)【示例】
论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2分)
论述: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并从1953年开始执行。在“一五”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等建成投产。到1957年年底,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