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 1. 小水珠从哪来(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冀人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 1. 小水珠从哪来(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17 08: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小水珠从哪里来?》
一、实验分析
 该实验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尝试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通过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成功的关键
1、加热的玻璃片必须比较热。
2、实验所用的水不要太热或太低,40—50度比较适合。
水温很高实验现象
水温40—50度实验现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但学生的注意力和合作能力有限,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
四、实验目标
(一)探究目标:引导学生选着不同的方法和材料,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二)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能解释小水珠从哪里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五、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1、仪器的使用方法。
2、学生尽可能独立的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难点:1、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正确地记 录实验现象。
六、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演示讲解、小组讨论、对比实验学习方法。
七、教具准备
课件、酒精灯、两个250ml的烧杯、玻璃片、试管夹、温水、火柴。
八、活动一:小水珠从哪里来?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现象,
你知道这些神奇的小
水滴是怎么来的吗?
我的初步解悉是:
活动的规则:
(1)在做对比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2)老师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实验。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向学生解释:由于是对比实验,所以只加热其中一块玻璃片。
(3)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组代表归纳: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使用酒精灯注意的事项
使用酒精灯要特别注意安全,做完加热试验后要先熄灭酒精灯。
玻璃片加热时要注意均匀加热,时间大约半分钟
实验小结:
实验记录:冷的玻璃片下方有较多小水滴,热的玻璃片无明显现象。
结论: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小水珠从哪里来?
水蒸气 遇冷 小水珠(凝结)



以谈话的方式,总结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物体上就是露珠,悬浮在低空就是雾,悬浮在高空就是云。
九、知识拓展,做好铺垫。
十、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在这一节课里,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雨是怎样形成的?
十一、说板书设计
板书: 小水珠从哪里来?
水蒸气 → 遇冷 → 小水珠(凝结)
这样的板书简洁、一目了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小水珠)的过程叫凝结。
十二、教学反思
本课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图片激趣、讨论、对比实验、学生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十三、自我评价:
在实验教学中我力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实践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还能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提高。同时借助汇报实验结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学生的注意力和合作能力不是很好,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今后我要加强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