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列 宁斯 大 林 温故知新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这一模式有何弊端?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秘密报告”: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1、时间:
2、内容:
3、结果或影响:
学习提示:1953-1964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上他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引起了思想混乱,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1964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角度提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失败原因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改革重点:
2、结果或影响:重工业积极: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消极: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
2、内容:
(1)经济上:
(2)政治上:
3、结果或影响: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 经济面临崩溃、政治危机、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危机
2、内容
经济
政治未取得成果,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经济进一步下降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民主集中制,在政治体制方面,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引起思想混乱,经济状况恶化,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社会的动荡、政局失控,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4、影响:3、结果:
①苏联政治体制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利分散。②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1990年3月,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1991.12.81991.12.21“独立联合国家联合体”徽标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由于当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决定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他承认,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他强调,“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四、苏联的解体1991年底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男生说的有道理。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①无法改变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思想混乱,政局失控:③严重的经济危机;④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⑤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⑦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
而“八一九事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的。 苏联十月革命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巩固、过渡建设、发展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
改革解体思考:
有人说社会主义运动失败了,社会主义运动失去了生命力,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要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但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六、以史为鉴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哪些经验教训?”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③要正确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
④对西方采取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要采取正确的对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并说出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