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第21-22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一、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3、掌握在鸦片战争(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4、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培养能力: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思想: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企业官僚资本企业外国资本企业内容产业形态生产关系大机器工业由私人资本家创办的资本主义工业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为什么这样引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张謇,是5年前夺魁的状元。那时,中国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士”中的极品,最受人的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士大夫们看不起的“末业”。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怎能不引起轰动呢?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当时投资办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许多人都赔了血本,不敢再提办厂之事,张謇却反其道而行之,难道这个状元在办实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人们将信将疑。一、状元实业家张謇(jiǎn)问题一:张謇是在什么背景下创办实业的?有何影响?问题二:张謇创办实业成功了吗?(或结局如何) ——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萌芽并缓慢发展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黄金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抵制日货运动凋谢、萎缩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一战”期间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概况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特征 材料二 从l912年到l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材料三 1919年全国工厂注册情况(单位:家) 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借机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1)总体比较落后
(2)行业分布不均,集中于轻工业
(3)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在沿海地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所以有人说是毫无前途的短暂的春天)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特征 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早期火车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早期电报机1880年贝尔电话小知识 — 电话的发展二、文化生活的变迁电影、照相的传入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现代人们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早期的照相机2、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创办了外文报纸。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刊载新闻,评论等,还有广告。
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报纸的出现二、文化生活的变迁《申报》 1872年诞生的《申报》,是中国历史最长,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1897年创办了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二、文化生活的变迁剪辫三、社会风俗的变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辛亥革命以后军警为行人剪辫清朝官服易服 你 知 道 吗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
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
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
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改良后的旗袍禁缠足(1)禁缠足什么时候开始妇女缠足?什么时候开始禁缠足呢?
宋代开始妇女缠足。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变礼仪(废跪拜,兴鞠躬握手礼)易服饰(制服,中山服,礼服等)废缠足改称呼(取消大人、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君)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变化有限:轮船出现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
铁路数量少。
电影、报纸在城市才能看到。
照相属于有钱人。
传统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改变。三、社会习俗的变化内容小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个案:张謇背景:《马关条约》后,外国在中国设厂概况:大生纱厂结局:一战后帝国主义掠夺中国,最后被吞并整体情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后到解放前夕萌芽并缓慢发展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黄金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抵制日货运动凋谢、萎缩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一战”期间特征(1)总体比较落后
(2)行业分布不均,集中于轻工业
(3)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在沿海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剪发辫变礼仪(废跪拜,兴鞠躬握手礼)易服饰(制服,中山服,礼服等)废缠足改称呼(取消大人、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火车、轮船的出现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照相术、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1.在近代,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A.张謇 B.周学熙 C.荣宗敬 D.荣德生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试身手AD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
①纺织业 ②冶铁业 ③轮船制造业 ④面粉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外因是
A.辛亥革命的冲击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一试身手DD 材料一:1912 ―1919年,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和资本家兴办厂矿四百七十余家,新厂矿的投资加上扩建增资共计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1912年以前50年民族资本一亿三千万元的总和
材料一:1895年,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借机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和。
材料二:天津武举李福明……开设一家机器面粉厂,……北京的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革去他的武举,“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停业。
回答:材料一、二、三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代,
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总体落后,
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难以生存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1、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2、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黄鹄”号轮船《定军山》商务印书馆3、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4、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歌女红牡丹》《申报》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从中我们可能得出什么启示?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李约瑟难题 思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