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课件(共31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老山界 课件(共31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11:57:58

内容文字预览

第二单元 6 老山界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在诗歌《七律·长征》中提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五岭山中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军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四、检查字词
1.找学生读课后字词,并检查对重点词的理解,教师补充纠错。
2.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欺侮( wǔ ) 矗立( chù )
督促( dū ) 澎湃( pài )
蜷起来( quán ) 打着战( zhàn )
酣然入梦( hān ) 呜咽( yè )
咀嚼( jué ) 落得很远( là )
3.解释下面的词语。
攀谈:闲谈。
峭壁:陡直的山崖。
骨碌:滚动。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呜咽:(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督促:监督催促。
灌输:输送(思想、知识等)。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不可预料。
五、层次结构
1.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第2-31段):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32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研读课文
1.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喊声、笑声表现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3.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明确: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出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4.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明确: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下午 沿山沟 红军 沿着山沟向前行动
傍晚 路旁瑶民家 宣传部工作同志 与瑶民攀谈
天黑 山脚往上 红军 登山
夜里 山腰 红军 露宿
半夜 山腰 “我” 冻醒
第二天 黎明之后 上山路上 红军 吃饭、继续爬山
下午 山顶和下山路上 “我”、很多战士 到达山顶,稍休息后下山;煮粥吃
5.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战士们是如何面对的?
明确:
困难情况 战士态度
走路难 “向上看……就在脚底下。”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
睡觉难 “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露宿峭壁,半夜冻醒。 “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
吃饭难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处境难 “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七、合作探究
将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做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如何理解这种对声音的独特感觉?
明确:对课文中的这段话可这样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声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回声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反而感觉很远。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从而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2.本文真实地反映了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困难,结尾却说这种困难“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还是小得很”是与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经受的困难相比较而言的。有了前面令读者信服的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叙述,读者就可以想象到红军克服以后巨大困难的不容易,但红军仍然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样的收笔,既赞美了长征的伟大,又赞美了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英雄军队。
八、重点研读
1.研读“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对火把的描写表现了老山界的什么特点?
明确:火把成“之”字形,表现山路的曲折;火把“跟星光接起来”,突出了山的高峻;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突出了山的陡峭。作者通过对火把的描写,极力渲染了老山界山势高、陡、险的特点。
(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一句用赞赏的口吻,流露出作者对火把与星光交相辉映的场面的欣赏,表达了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3)“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句中“一步一步地”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一步一步地”表明爬山时一步就是一步,因为天黑路险,不可跨跳,每一步都很小,很艰难,都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4)作者在写景中穿插对话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语言生动、幽默、风趣,表现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精神风貌。
2.研读“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逼”“刺”“卷”“蜷”等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这几个动词贴切细腻地描写了冻醒后寒冷的感觉。
(2)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描写露宿所见?
明确:作者写露宿所见,用“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这样美好的喻体来比喻闪烁的星星,用“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这样雄伟的喻体来比喻黑的山峰,用“一口井”这样常见的喻体来比喻四周的山所围成的山谷。用比喻写景,流露出作者不无欣赏的审美情趣。
(3)“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一句强调了什么?
明确:这句话强调了山峰的高大险峻。李白有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距离星星之近村托危楼之高,课文中这句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4)作者写露宿的所闻,以声衬静,用了一组比喻句写声音,它们的次序能随意调换吗?
明确:不能。这四个比喻描写声音,前两个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水流设喻,“细切的”和“洪大的”相互间隔,错落有致,次序不可随意调换。
(5)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段细腻地描写了作者露宿山腰半夜醒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长征途中生活的艰辛,而作者对景物所流露出的审美情趣,又体现了红军战士豪迈乐观的精神。
九、本文主旨
本文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处险不惊、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奋发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十、文本特色
1.脉络分明,衔接精巧
本文采用顺叙的写法,按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安排文章层次。时间:第一天下午—天黑—半夜—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空间:山沟—路边瑶民家—山脚—山腰—山顶—山下。事件:与瑶民攀谈,半夜露宿,登上山顶,顺利下山。这样写,一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按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前面突然“走不动”),后面解释(原来这座山特别陡峭),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2.描写生动,中心突出
本文有许多生动的描写,具体而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将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作者还善于从多角度描写景物来表达中心意思。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下往上望的情景,再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看到的情景,最后写红军战士在山腰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这样生动地将山路的迂回曲折、山势的陡峭险峻写了出来,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
课后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下你熟悉的景物,写出感受。第二单元 6 老山界 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学习重难点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毛主席在诗歌《七律 长征》中提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五岭山中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军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导读理解
1.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喊声、笑声表现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3.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明确: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出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4.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明确: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下午 沿山沟 红军 沿着山沟向前行动
傍晚 路旁瑶民家 宣传部工作同志 与瑶民攀谈
天黑 山脚往上 红军 登山
夜里 山腰 红军 露宿
半夜 山腰 “我” 冻醒
第二天 黎明之后 上山路上 红军 吃饭、继续爬山
下午 山顶和下山路上 “我”、很多战士 到达山顶,稍休息后下山;煮粥吃
5.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战士们是如何面对的?
明确:
困难情况 战士态度
走路难 “向上看……就在脚底下。”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
睡觉难 “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露宿峭壁,半夜冻醒。 “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
吃饭难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处境难 “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自我检测
1.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波涛互相撞击。________
②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________
③罕见的美好景象。________
④甜美、畅快地入睡。________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之外,就是寂静 A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①(jǔ jué)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②(wū yè),像波涛在③(péng pài)。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节选自《老山界》)
(1)请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2)A处应选择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
A.(,)逗号 B.(。)句号 C.(;)分号 D.(:)冒号
(3)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
3.阅读《老山界》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下列对第①⑦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都属于景物描写,突出老山界山路曲折、山势陡峭的特点。
B.这两处描写,都有助于体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革命豪情。
C.这两段观察的立足点不同,第①段观察的立足点在山脚,第⑦段观察的立足点在“之”字拐的路上。
D.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
(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的“奇观”指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3)有人说选文②—⑥段与中心无关,特别是画线部分的用词损害了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所以应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述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①澎湃;②绝壁;③奇观;④酣然
2.答案:(1)①咀嚼;②呜咽;③澎湃
(2)B
(3)排比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咀嚼:将食物放在嘴里慢慢地嚼。有时候也可以引申为对耐人寻味的文章或者是别的事物进行品尝和品读,从而领悟其中深层含义。“jǔ jué”写作“咀嚼”;呜咽:意思是指伤心哽泣的声音,“wū yè”写作“呜咽”;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péng pài”写作“澎湃”。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的能力。“除此之外,就是寂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末尾应使用句号;故选B。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划线句把声响比作春蚕、野马、山泉、波涛等事物,是比喻的手法;划线句又由四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语句组成,是排比手法。
3.答案:(1)D
(2)“奇观”指的是“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表达了作者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在艰难征程中的昂扬斗志。
(3)不应该删去。这几段是对红军战士的神态及语言的描写,“浑身紧张”侧面突出了山的“陡”,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意志;“哈哈地笑”等语言描写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利于突出中心。
解析:(1)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在文中并没有体现。
(2)第一问实际考查指示代词“这”指代的内容,答案一般在从文中寻找。第二问要结合文章的主题理解。
(3)②—⑥段是神态及语言描写。这些描写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应该删去。(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6 老山界
陆定一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毛主席在诗歌《七律 长征》中提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五岭山中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作者简介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毅力,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军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写作背景
欺侮( ) 矗立( )
督促( ) 澎湃( )
蜷起来( ) 打着战( )
酣然入梦( ) 呜咽( )
咀嚼( ) 落得很远( )

chù

pài
quán
zhàn
hān

jué

读清字音
攀谈:闲谈。
峭壁:陡直的山崖。
骨碌:滚动。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呜咽:(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督促:监督催促。
灌输:输送(思想、知识等)。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不可预料。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1)
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2)
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1.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喊声、笑声表现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研读课文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
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研读课文
3.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出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研读课文
4.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研读课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下午 沿山沟 红军 沿着山沟向前行动
傍晚 路旁瑶民家 宣传部工作同志 与瑶民攀谈
天黑 山脚往上 红军 登山
夜里 山腰 红军 露宿
半夜 山腰 “我” 冻醒
第二天 黎明之前 上山路上 红军 吃饭、继续爬山
下午 山顶和下山路上 “我”、很多战士 到达山顶,稍休息后下山;煮粥吃
5.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战士们是如何面对的?
研读课文
困难情况 战士态度
走路难 “向上看……就在脚底下。”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
睡觉难 “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露宿峭壁,半夜冻醒。 “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
吃饭难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处境难 “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如何理解这种对声音的独特感觉?
明确:对课文中的这段话可这样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声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回声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反而感觉很远。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从而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合作探究
2.本文真实地反映了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困难,结尾却说这种困难“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矛盾。“还是小得很”是与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经受的困难相比较而言的。有了前面令读者信服的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叙述,读者就可以想象到红军克服以后巨大困难的不容易,但红军仍然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样的收笔,既赞美了长征的伟大,又赞美了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英雄军队。
合作探究
1.研读“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对火把的描写表现了老山界的什么特点?
重点研读
火把成“之”字形,表现山路的曲折;火把“跟星光接起来”,突出了山的高峻;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突出了山的陡峭。作者通过对火把的描写,极力渲染了老山界山势高、陡、险的特点。
1.研读“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重点研读
明确:这一句用赞赏的口吻,流露出作者对火把与星光交相辉映的场面的欣赏,表达了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1.研读“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3)“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句中“一步一步地”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重点研读
明确:不好。“一步一步地”表明爬山时一步就是一步,因为天黑路险,不可跨跳,每一步都很小,很艰难,都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1.研读“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4)作者在写景中穿插对话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重点研读
明确:这些语言生动、幽默、风趣,表现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精神风貌。
2.研读“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逼”“刺”“卷”“蜷”等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重点研读
明确:这几个动词贴切细腻地描写了冻醒后寒冷的感觉。
2.研读“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部分,思考下列问题:(2)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描写露宿所见?
重点研读
明确:作者写露宿所见,用“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这样美好的喻体来比喻闪烁的星星,用“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这样雄伟的喻体来比喻黑的山峰,用“一口井”这样常见的喻体来比喻四周的山所围成的山谷。用比喻写景,流露出作者不无欣赏的审美情趣。
2.研读“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部分,思考下列问题:(3)“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一句强调了什么?
重点研读
明确:这句话强调了山峰的高大险峻。李白有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距离星星之近村托危楼之高,课文中这句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研读“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4)作者写露宿的所闻,以声衬静,用了一组比喻句写声音,它们的次序能随意调换吗?
重点研读
明确:不能。这四个比喻描写声音,前两个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水流设喻,“细切的”和“洪大的”相互间隔,错落有致,次序不可随意调换。
2.研读“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5)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重点研读
明确:这一段细腻地描写了作者露宿山腰半夜醒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长征途中生活的艰辛,而作者对景物所流露出的审美情趣,又体现了红军战士豪迈乐观的精神。
本文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处险不惊、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奋发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顺叙的写法,按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安排文章层次。时间:第一天下午—天黑—半夜—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空间:山沟—路边瑶民家—山脚—山腰—山顶—山下。事件:与瑶民攀谈,半夜露宿,登上山顶,顺利下山。这样写,一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按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前面突然“走不动”),后面解释(原来这座山特别陡峭),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脉络分明,衔接精巧
文本特色
本文有许多生动的描写,具体而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将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作者还善于从多角度描写景物来表达中心意思。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下往上望的情景,再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看到的情景,最后写红军战士在山腰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这样生动地将山路的迂回曲折、山势的陡峭险峻写了出来,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
描写生动,中心突出
文本特色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下你熟悉的景物,写出感受。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