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雁归来 课件(共32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大雁归来 课件(共32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12:03:34

文档简介

7 大雁归来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动物的变化,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3.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时,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观,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侯文蕙译。有改动。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了一个被废弃的农场。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而《大雁归来》是这本书中的一篇。
四、检查字词
1.找学生读课后字词,并检查对重点词的理解,教师补充纠错。
2.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雾 霭( ǎi ) 窥 探( kuī )
狩 猎( shòu ) 沼 泽( zhǎo )
蹼 鹬( pǔ yù ) 凋 零 ( diāo )
颈 雉( zhì ) 缄 默( jiān )
3.解释下面的词语。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从小孔或隐蔽处偷看。
目空一切:不把一切放在眼里,形容自高自大。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坚强不动摇、不改变。
五、层次结构
1.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描写大雁归来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6-10段):介绍大雁归来后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第11-13段):写大雁的联合迁徙。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文章开头一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段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第2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主红雀、花鼠与大雁进行比较,突出大雁才是真正的报春使者,它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3月的大雁”有何不同。
解析:①大雁面临的环境不像冬天那样危险;
②大雁的飞行路线是弯曲的,不像冬天那样笔直;
③大雁们不再是“一声不响”,而是“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4.结合第3、4段内容,说说威斯康星的法规指的是什么。
明确: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经过长期的条件反射,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大雁在冬天时,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检食玉米粒,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5.如何理解第9段内容?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群居说成是它们的“集会”,又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将雁声写得细致入微,情趣盎然。这些描写不仅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表明了作者非常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叫,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6.快速浏览第一、二部分,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
明确:(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明确:“拐来拐去”“低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大雁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等特点。
(2)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明确:“邀请”是指热情地召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明大雁的聪慧,同时我们从大雁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美好的友情。
(3)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情态描绘得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4)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明确:比喻,把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从盘旋到着陆时的悠闲姿态。
7.第12段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说明大雁的联合迁徙的?
是从时间之久和空间范围之广两个角度来说明大雁的联合迁徙的,表明了这种行为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普遍行为。
七、抒情性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明确: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明确: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明确: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明确: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5.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明确: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不可预期,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之情。
6.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明确: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八、合作探究
1.作者长年地在农场里用心观察大雁,用心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九、本文主旨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尊重生命,保护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谐相处。
十、文本特色
1.拟人化笔法的运用
作者始终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他看大雁仿佛在看人一具有高贵灵魂与品格的人。如在说明“大雁之声”时,描写层次极为细腻,从刚刚抵达目的地的“低语”,到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注和池塘“间好”,到大声喧嚷召唤朋友,雁群“喧闹”着觅食,再到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辩论”和“争论”,直到最后饱餐一顿回来后的“低语”。这些直接进行描写的词语均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表现了大雁具有人一般的灵性,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形象性: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无论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都不惜笔墨,有层次地、细腻地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知识性: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大雁迁徙的季节、路线,明白了大雁迁徙对人类的重要性等。
抒情性: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爱鸟之情。作者对大雁的迁徙由衷钦佩,为大雁担惊受怕,为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从觅食到鸣叫的一切生命活动无不由衷喜爱,或直抒胸臆,或含蓄抒情,极具感染力。
课后作业
我也写写:观察你所喜爱的一种动物,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习性,表达自己的感情。7 大雁归来 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动物的变化,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3.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时,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观,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侯文蕙译。有改动。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了一个被废弃的农场。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而《大雁归来》是这本书中的一篇。
三、导读理解
1.文章开头一段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段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第2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主红雀、花鼠与大雁进行比较,突出大雁才是真正的报春使者,它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3月的大雁”有何不同。
解析:①大雁面临的环境不像冬天那样危险;
②大雁的飞行路线是弯曲的,不像冬天那样笔直;
③大雁们不再是“一声不响”,而是“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4.结合第3、4段内容,说说威斯康星的法规指的是什么。
明确: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经过长期的条件反射,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大雁在冬天时,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检食玉米粒,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5.如何理解第9段内容?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群居说成是它们的“集会”,又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将雁声写得细致入微,情趣盎然。这些描写不仅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表明了作者非常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叫,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6.快速浏览第一、二部分,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
明确:(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明确:“拐来拐去”“低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大雁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等特点。
(2)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明确:“邀请”是指热情地召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明大雁的聪慧,同时我们从大雁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美好的友情。
(3)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情态描绘得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4)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明确:比喻,把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从盘旋到着陆时的悠闲姿态。
7.第12段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说明大雁的联合迁徙的?
是从时间之久和空间范围之广两个角度来说明大雁的联合迁徙的,表明了这种行为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普遍行为。
自我检测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近日,盐城黄海湿地迎来大批珍稀候鸟,它们或在空中盘旋(____)飞舞,或在湿地追逐嘻戏,或在滩涂mì(____)食栖息,呈现出万鸟云集的生态和协美丽画卷,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全球鸟类迁徙(____)的重要yì(____)站。每年,数百万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盘旋(____)
mì(____)食栖息
迁徙(____)
yì(____)站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
____改为____
____改为____
2.指出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______)
(2)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______)
(3)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______)
3.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1)“拐来拐去”“低语”“问好”“试探性”等词语说明文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2)你是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xuán 觅 xǐ 驿
(2)嘻 嬉 协 谐
2.答案:(1)拟人
(2)比喻、拟人
(3)拟人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1)句,大雁“问好”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句,将下落的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鸟儿们“欢呼”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句,大雁“辩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答案:(1)拟人手法。描绘出大雁机敏、热情、活泼、警觉的特点。
(2)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动形象。
解析:(1)本段使用了拟人手法。“拐来拐去”是避开狩猎点,可见其机敏;和沙滩“低语”,像久别的朋友,向水洼和池塘“问好”,可见其热情、活泼;“试探性”可见其警觉。
(2)“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的意思是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7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学习目标
通过认识动物的变化,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时,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又称“鸿雁”。鸟纲,鸭科。大型游禽。通常外形、大小似家鹅。羽毛大多灰褐色,有暗色横纹。生活在河川、沼泽地带,吃植物的嫩叶、细根、种子。秋季常集群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南飞。肉可供食用。
大雁——《辞海》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观,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与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并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侯文蕙译。有改动。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了一个被废弃的农场。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沙乡年鉴》就是他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和探索、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而《大雁归来》是这本书中的一篇。
写作背景
雾 霭( ) 窥 探( )
狩 猎( ) 沼 泽( )
蹼 鹬( ) 凋 零 ( )
颈 雉( ) 缄 默( )
ǎi
kuī
shòu
zhǎo
pǔ yù
zhì
jiān
diāo
读清字音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从小孔或隐蔽处偷看。
目空一切:不把一切放在眼里,形容自高自大。
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坚强不动摇、不改变。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10)
描写大雁归来时的情景。
介绍大雁归来后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11-13)
写大雁的联合迁徙。
1.文章开头一段说明了什么?
这段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研读课文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主红雀、花鼠与大雁进行比较,突出大雁才是真正的报春使者,它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
2.第2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3月的大雁”有何不同。
研读课文
①大雁面临的环境不像冬天那样危险;
②大雁的飞行路线是弯曲的,不像冬天那样笔直;
③大雁们不再是“一声不响”,而是“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4.结合第3、4段内容,说说威斯康星的法规指的是什么。
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经过长期的条件反射,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大雁在冬天时,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检食玉米粒,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群居说成是它们的“集会”,又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将雁声写得细致入微,情趣盎然。这些描写不仅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表明了作者非常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叫,流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5.如何理解第9段内容?
6.快速浏览第一、二部分,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
研读课文
(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拐来拐去”“低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大雁机敏、活泼、警觉和在休战期的自在快乐等特点。
拟人
(2)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邀请”是指热情地召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间的联络,表明大雁的聪慧,同时我们从大雁身上可以看到一种美好的友情。
拟人
(3)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雁的情态描绘得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拟人
(4)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比喻,把大雁比作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雁从盘旋到着陆时的悠闲姿态。
比喻
研读课文
是从时间之久和空间范围之广两个角度来说明大雁的联合迁徙的,表明了这种行为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普遍行为。
7.第12段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说明大雁的联合迁徙的?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抒情性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抒情性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3.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抒情性
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4.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5.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不可预期,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之情。
抒情性
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6.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1.作者长年地在农场里用心观察大雁,用心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尊重生命,保护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谐相处。
文章主旨
作者始终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他看大雁仿佛在看人一具有高贵灵魂与品格的人。如在说明“大雁之声”时,描写层次极为细腻,从刚刚抵达目的地的“低语”,到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注和池塘“间好”,到大声喧嚷召唤朋友,雁群“喧闹”着觅食,再到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辩论”和“争论”,直到最后饱餐一顿回来后的“低语”。这些直接进行描写的词语均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表现了大雁具有人一般的灵性,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拟人化笔法的运用
文本特色
如松骨峰战斗要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文章只选取这个战斗的核心部分,更集中地表现主题,而且也使文章更加精练。
同时,作者详写战斗任务的艰巨:兵力少(一个连),时间紧(“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环境险(“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顽敌凶(“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激战后战士们牺牲的各种姿式:“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这些详写都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此相反,战斗经过却写得较略,既避免了简单重复,又使文章紧凑,不拖沓。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文本特色
形象性: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无论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都不惜笔墨,有层次地、细腻地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知识性: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大雁迁徙的季节、路线,明白了大雁迁徙对人类的重要性等。
抒情性: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爱鸟之情。作者对大雁的迁徙由衷钦佩,为大雁担惊受怕,为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从觅食到鸣叫的一切生命活动无不由衷喜爱,或直抒胸臆,或含蓄抒情,极具感染力。
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文本特色
我也写写:观察你所喜爱的一种动物,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习性,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