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1.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通过对显微镜的初步认识,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3.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点】
制作简易的显微镜。
【教学难点】
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青苔、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谜语:不怕细菌小,再小能看到,安家实验室,科研立功劳。(打一科学仪器)谜底:显微镜。
下面一起去看看它为什么能将物体放得更大吧!
二、合作探究
讨论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需要两个凸透镜。
讨论2:一个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那么两个凸透镜是否能将图像放得更大呢?
讨论3:怎样设计制作一个更大倍数的组合凸透镜?
实验名称:做一个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 )。
实验器材:两个放大镜、卡纸、胶带纸、剪刀 、尺子和笔。
制作步骤:
(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的文字,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大;
(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看看能不能使课本上文字的图像放得更大。
(3)保持两凸透镜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提示: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4)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提示:为了观察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实验视频: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三、研讨
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答:镜片平行、恰当的距离
2.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四、拓展
1.小资料:
(1)光学显微镜: 17世纪,人们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最早的一架显微镜。后来不断改进,发明了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利用透镜对光的折射而产生物象的,它的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出示光学显微镜下的青苔和花粉图片。
(2)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放大倍数达到了200万倍的。利用它可以看见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
(3)扫描隧道显微镜: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
2.显微镜的发展史:从早期的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五、课堂回顾
回顾所学知识: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
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的世界。
以课堂练习的形式回顾所学知识,例如填空题和选择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对“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进行反思,并评上合适的分数。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
(2)选做:自制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
(3)预习下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透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事物。
具体教学时我首先出示课前制作的简易显微镜,然后讲解并示范制作步骤:1.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2.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象;3.用卡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然后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制作显微镜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演示操作、合作交流,知道了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并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物体,领略了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的奇妙,为学习下一课奠定了基础。